一種撼人心魄的信仰力量
——大型紀錄片《苦難輝煌》的幾點啟示
《苦難輝煌》中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并不遙遠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緊緊與人民站在一起,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義無反顧、舍生忘死的共產黨人,才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才贏得了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執政資格。
十二集大型紀錄片《苦難輝煌》在央視兩個頻道隆重獻映以來,好評如潮。我覺得它是一部有激情、有新意、有美感、有深度,是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好紀錄片。它讓無數觀眾感受了一次偉大的精神洗禮,一次深情的歷史回望,一種撼人心魄的信仰力量。它至少給我留下三點啟示:
共產黨人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后人們要真誠地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付出犧牲乃至生命的先人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歷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奮斗中造就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又造就了新的歷史輝煌。
從1927年春季開始,僅在當年的4月到1928年的上半年,被殺害的革命志士就達31萬多人,26000多名共產黨員在這一時期被屠殺。共產黨人的苦難就是從那個血雨腥風的如晦年月開始。
周恩來萬分痛心地說:“敵人可以在幾分鐘內毀滅我們的領袖,我們卻不能在幾分鐘內鍛煉出我們的領袖。”
從血泊中站立起來的共產黨人并沒有被血腥的屠殺嚇倒,歷史選擇的他們,在現代中國的舞臺上奏響一曲民族復興的熱血壯歌。
一位學者在紀錄片中說:“現在看長征整個的歷史,湘江戰役是最慘烈的一次戰役。中央紅軍從中央蘇區出發時有8.6萬人,過了湘江剩3萬,損失一大半人,這一大半人都是被這次戰役消耗掉的。當時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很多都是我們江西老百姓,很多都是孩子,當他們離開根據地的時候,沒有想到這個路途會這么漫長,戰爭會這么激烈。湘江戰役,有些人犧牲,有些人逃亡了,包括白崇禧的八千俘虜,有一部分可能被他容納為國民黨軍。有些人從這個地方回家了,不再向西走了。大多數還是回到了家鄉,他們還是我們的英雄,我們不能因為這點貶低我們的英雄。”
1935年11月6日,毛澤東主席在吳起鎮組織召開的全軍干部大會上,用濃重的湖南鄉音說:“同志們,辛苦了!”隨之是經久不息的、發自肺腑的掌聲。與會者激動不已,揮淚鼓掌。毛澤東接著說:“從瑞金算起,12個月零2天,共367天,戰斗不超過35天,休息不超過65天,行軍約267天,如果夜行軍也計算在內,就不止267天……同志們,長征我們勝利了,但是我們損失也是巨大的,中央紅軍從蘇區出發時有8萬人,現在大約只剩下1萬人了,人數雖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國革命的精華。現在中央紅軍又與陜北紅軍、陜北人民一起,擔負著更艱巨的任務,我們今后要更好地團結一起,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任務……”
紀錄片回響起人民久違了的毛澤東主席的同期聲,那是他在宣讀他撰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開國大典那天當晚,毛澤東主席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們的革命不容易啊,有多少革命同志獻出了生命,如果他們能看到今天這種場面,一定比我們還高興。”
我認為,這是《苦難輝煌》所昭告我們的第一層涵義。
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共產黨的群眾。
《苦難輝煌》中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并不遙遠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緊緊與人民站在一起,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義無反顧、舍生忘死的共產黨人,才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才贏得了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執政資格。
蔣介石為消滅共產黨,不惜以犧牲民族利益為代價,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幌子,一再組織對共產黨和工農紅軍的剿殺,反而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代表了中華民族利益的歷史方位性和準確性,不僅擴大了共產黨的同盟軍,而且壯大了共產黨的隊伍。
紀錄片中描述的“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川軍拆走了橋板,老百姓捐出了門板。98歲的李國修至今珍藏著一塊當年紅軍用來鋪橋的門板……”的場景,讓觀眾為之唏噓!
千千萬萬真心實意擁護共產黨的群眾,是任何力量打不破的。共產黨永遠還不完老百姓的情!
長期執政的最大危險是黨脫離了群眾。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創新聯系群眾方式,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之風,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鋪張浪費,以優良的作風凝聚黨心民心,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遠和人民群眾在一起。對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共產黨人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
當下圍繞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務必要扭住這個關鍵的節點,扎扎實實做好密切聯系群眾這篇大文章。
正確對待黨的歷史,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著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90多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這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這就是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黨的90多年發展史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并取得偉大成就的歷史,是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取得重要思想成果的歷史,是黨加強自身建設、經受各種考驗而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這就準確揭示了90多年黨的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在這90多年黨的歷史中,黨經歷過失誤和曲折,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正確看待失誤和曲折,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把這90多年黨的歷史放在當時的國際國內條件下去分析,放在90多年黨的歷史中去把握,防止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這對于正確看待黨走過的彎路,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的主流和本質,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同志說:“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善于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這是我們黨90年來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感悟歷史,方知事業之艱辛;感悟歷史,方知生命之華美;感悟歷史,方知自身之渺小;感悟歷史,方知天地之寬廣。歷史的功能是,彰往察來,以史鑒今,咨政育人。史學家、藝術家們要用黨的成功經驗啟迪人,用黨的優良傳統教育人,用黨的偉大成就激勵人,用黨的歷史教訓警示人。
在這個特別容易忘記歷史,又特別需要歷史的今天,史學家的使命不是在書齋里窮其精準,或僅僅在象牙塔里舞文弄墨,更要緊的是為更多的人去揭示歷史的真諦,彰顯國家和民族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