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電視劇都瞄準了“80后”“90后”觀眾:①于正擔任制作人的電視劇《陸貞傳奇》劇照 ②家庭劇《斷奶》劇照 ③林心如擔任制作人的電視劇《傾世皇妃》劇照
不能給“80后”“90后”板著臉孔說教——專訪導演高希希
□ 本報記者 吳月玲
高希希近期正在忙于百集電視劇《毛澤東》的拍攝工作,作為一線導演,觀眾很熟悉他執(zhí)導的電視劇,他的作品中既有愛情題材《幸福像花兒一樣》,軍事題材《歷史的天空》,也有歷史題材的《新三國》《楚漢傳奇》。他還有一個身份,觀眾可能不太了解,作為希世紀影視的老板,他投資過在湖南衛(wèi)視播出的《陸貞傳奇》和《傾世皇妃》,這與他自己的作品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他自己是如何看待這些反差的呢?對于新媒體的出現(xiàn)導致的電視劇觀眾年齡層下移,他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記者就此采訪了高希希導演。
記者:您曾吐槽說過,不理解現(xiàn)在的觀眾怎么了,自己嘔心瀝血之作收視率不佳,可是有的劇并沒有花什么心思,或是只是投資的電視劇收視卻非常好。您的公司希世紀影視投資過幾部與您之前的創(chuàng)作方向完全不同的電視劇,如林心如擔任制片人和主演的《傾世皇妃》以及于正擔任制片人的《陸貞傳奇》。您作為投資人為什么會選擇這兩個劇來投?
高希希:自己愿意拍什么和自己愿意投資什么項目,其實是有區(qū)別和出入的。我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有越不過的檻,例如戲說的檻和穿越的檻。通過這幾部戲,特別是在《楚漢傳奇》之后,我感受到一些東西。時代提出的問題很簡單:你了解不了解新媒體的問題和話題。
我有一組數據:《三國》的網絡點擊為一億多,收視率是第一;《楚漢傳奇》的網絡點擊到現(xiàn)在已經有八億多,可是當時收視率一直在第二第三徘徊。在播出之前,我們對《楚漢傳奇》可是信心滿滿的,覺得肯定能拿第一,因為這部電視劇的投資是全國最大的,演員的腕是全國最大的,劇本的錘煉時間也最長,有三年之久。實際上我們沒有預計到,在我們考慮中的觀眾已經起了變化,并且收視率的統(tǒng)計方法也改變了。
投資也是一個概念,我明明知道《傾世皇妃》的收視能好,投資低收益高,所以投了。但要讓我拍,我很難拍。這是矛盾的,是希望有收視率還是希望做一個有品質的電視劇。我是希望十年以后再看我拍的電視劇遺憾能盡量少,有筋道一點。我不希望拍出來的電視劇今年火了明年就沒有人看了,也沒有人想起它。
我們要調整自己的習慣,沒有辦法,觀眾是唯一的標準,但我還是有我想堅持的東西,如果不堅持我就不想再干下去了,當然也要調整一下自己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我們要反思一下自身的創(chuàng)作概念:為什么“80后”“90后”不太喜歡看我們拍的東西。我的女兒就是這樣。我讓她看我拍的電視劇,她看了一下說,“爸爸,你的電視劇稍微沉悶了一點。我喜歡看《傾世皇妃》和《陸貞傳奇》的原因就是不一定把歷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是把人物情感放在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我投這幾部戲的原因。我認為,這樣的情感述說方式,觀眾一定喜歡。這兩個劇本是我親自抓的。本來原劇本作者也是希望我來執(zhí)導這兩部戲,才交到我手上。
記者:您怎樣評價這兩部戲呢?
高希希:這兩部戲收視能這么好,真正的功勞是二度創(chuàng)作和湖南衛(wèi)視。《陸貞傳奇》是有風險的,主要演員用的全部是新人,如果沒有很好的平臺,一般觀眾很難認同。湖南衛(wèi)視主要針對中青年觀眾,這兩部劇收視這么好也與湖南衛(wèi)視的宣傳有關。
兩部戲相比較,《陸貞傳奇》的細節(jié)和值得推敲的東西更為有價值。《傾世皇妃》空一點,有一條情感主線,一直向下走就行了。我們還要按照《陸貞傳奇》的理念接著做,因為它是面對市場的。就像我們要面對《泰囧》一樣,不能說它有太多的文化品質和價值,可它創(chuàng)下了票房奇跡,我們無話可說。
我們認識時代嗎?我們能和時代融合嗎?作為一個藝術家,我們要問自己這兩個問題。任何其他話都不是理由,我們要融入時代和觀眾中去。
記者:這是對像您這樣已經非常有成就的藝術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
高希希:這既是個挑戰(zhàn)也是重要的逼迫。逼迫我們要去學習,要用新的理念面對自己,固步自封肯定是不行的。要重新回到起點,再回首。每一個成功者或是曾經的成功者,都不要躺在過去的寶座上,認為自己是永遠對的。時代在進步,你也要進步,不然就會被淘汰。
記者:您剛說了這兩部劇的劇本是您親自抓的,那么您對劇本做了什么調整?
高希希:一度創(chuàng)作主要是與原作者進行一些溝通,像《陸貞傳奇》基本是按我要求的去走,例如一些人物的情感戲。這個劇原先不叫《陸貞傳奇》,叫《女相》。《女相》沒有通過審查的原因是劇中有一些在歷史上不能站得住腳的細節(jié),帶有傳奇色彩,所以后來改為《陸貞傳奇》。這部劇注重人物命運和人物的情感關系,把人物和人物的情感鏈條放在主要的線上,把大事件放在背后;《楚漢傳奇》就不一樣,把大事件放在前面。這是兩個不同的敘述方式,從收視結果來看,普通觀眾還是愛看更直接地講述情感的轟轟烈烈和個人傳奇色彩濃烈的情感故事。
有兩種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是類型片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切以市場為操作目的,沒有任何其他概念,市場要什么我就做出什么元素來。在做歷史劇時,我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是要歷史還是要人物,還是要人物的情感、鏈條、關系。
央視索福瑞曾給我們做了個市場調查,調查顯示:月收入在六千元以上的人是《楚漢傳奇》的潛在觀眾,我們一聽就覺得這是很大的問題。
我的一些業(yè)界資深朋友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把我頂在那出不了聲了。“我們不相信這是你做的東西,你為什么要做這些劇,太充滿銅臭氣了。”我想說,沒辦法,這是觀眾喜歡看的劇。
記者:有網友認為《陸貞傳奇》與歷史上真實的陸貞相差太遠。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高希希:我覺得就像前一段時間熱播的《甄嬛傳》一樣,像這類劇應該叫古裝劇,不應該叫歷史劇,這些劇里的觀點很多是現(xiàn)代人的觀點。我們還曾經想把《陸貞傳奇》拍成現(xiàn)代版的職場劇。因為歷史劇承載著歷史面對的話題,而且必須面對的是史實問題,而《陸貞傳奇》和《傾世皇妃》沒有這個承載任務,它就要做個好看的劇,只不過穿著古裝的衣服而已。我們的歷史文化豐富,古代服飾能做得非常漂亮,這也是現(xiàn)代戲不能企及的。
記者:您是怎么回復朋友的質問呢?
高希希: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我們不能給“80后”“90后”板著臉孔說教,他們有他們的需求。
記者:新媒體進入電視劇傳播渠道后,是否使得電視劇的傳統(tǒng)觀眾群年齡下移?
高希希:新媒體給大家?guī)淼氖侨碌臇|西。大量的觀眾,不管白領還是藍領,他們沒有大塊的時間坐在客廳看電視劇,但是看電視劇又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希望回到家里,想看電視劇的時候隨時都能看,或是有點業(yè)余時間,趕緊看一眼,把故事連上。現(xiàn)在很多電視劇的播出在網上比在電視臺播出得還好,廣告也不錯。未來,網絡再有大的發(fā)展,電視劇的主流就會進入新媒體里。
記者:觀眾群發(fā)生變化時,創(chuàng)作應該如何變化?
高希希:要緊跟時代。改革就是要去除舊觀念。我不贊賞:創(chuàng)作不管觀眾。這是個誤區(qū)。
記者:如何引導年輕人看電視劇?
高希希:我和我女兒也說得很清楚:這是古裝劇,不是歷史,不能當歷史。就像電影《西游·降魔篇》一樣,這不是吳承恩寫的《西游記》,這是由它演化出來的故事。所以要嚴格區(qū)分這兩種類型。她看完那兩部戲,再來看我的《楚漢傳奇》,她說,爸爸,我們老師教的《史記》能和你的電視劇里的情節(jié)對上。我說,你把老爸的電視劇與教科書相提并論就太沉重了,我的電視劇還是個藝術作品。
記者:怎么看待這類娛樂化的電視劇中的文化含量。
高希希:寓教于樂是最高的境界。在傳播作品思想內涵的過程中,把作品的靈魂傳遞給了觀眾,一定要是健康向上的,比較正面的。沉悶的作品,觀眾永遠不會接受。我們在不同時期都要突破自己,我們需要重新面對和思考。
記者:您在這方面的思考會不會融入正在創(chuàng)作的電視劇《毛澤東》中。
高希希:會。但《毛澤東》受的規(guī)定性會更多。希望所有觀眾都喜歡,讓觀眾了解新中國是怎么建立的,把神壇上的人拉下來寫。
記者:《陸貞傳奇》是與于正合作,您怎么評價于正?
高希希:他能把住年輕人的脈搏。他認清了快餐文化面對年輕人的問題,他們需要這樣的東西。麥當勞的食品的營養(yǎng)元素夠了,口感還好,它以最快捷的方式進入人體,年輕人愿意吃。于正的劇能火還是有原因的,還是要向他們學習。于正思維敏捷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
“于正”是電視劇無法忽視的現(xiàn)象
□ 本報記者 吳月玲
本來,你想裝作無視《宮》、無視《新笑傲江湖》、無視《陸貞傳奇》,因為那些過于言情的橋段,對于已經過而立之年的我們來說,是一種無聊的游戲。可是,對于電視劇而言,于正卻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現(xiàn)象。收視率決定了我們不能再裝作看不見了:一方面是網民對于正制作的電視劇的歡樂吐槽,一方面卻是收視率的奇高。這是怎么了?觀眾怎么了?這是創(chuàng)作者和媒體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于正被網民稱為于麻麻(媽媽),此說法來源不詳,但從一個側面點出于正電視劇的特點:大多以女性為主角,圍繞小兒小女的情感糾結,選角首選帥哥美女,服裝造型用心,單看鏡頭和畫面,的確可以說能令人賞心悅目。雖然于正出道時師從香港無線導演李惠民,但他日后的發(fā)展卻走了與香港無線完全不同的路,可視為瓊瑤在大陸的接班人,因為所有的歷史、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歸結到求而不得的三角四角戀上,劇情、服飾都與史實嚴重不符,只是披著古裝的皮而已。
于正出品的大部分電視劇都與湖南衛(wèi)視合作,無論是前期制作還是后期播出。在一定程度上,于正制作暗合了湖南衛(wèi)視主打的觀眾群體——“80后”“90后”。所以,于正劇的熱播與播出平臺是湖南衛(wèi)視這一強勢媒體有關。如果不是湖南衛(wèi)視,而是其他十名開外的頻道,可以想見收視率也不會高到哪去。
另一方面,反過來說,湖南衛(wèi)視的確形成了以“80后”“90后”為主的收視群,如果只播出于正出品之類的電視劇,無疑收獲了收視率,卻失掉了業(yè)內的口碑。因為沒有對青年一代的收視習慣產生有益的提升,只是一味地迎合而已。與強勢媒體形成長期合作,也讓于正成了塊“金字招牌”,他的能量越來越大,制作的電視劇越來越多,起的示范效果也會越來越明顯。
所以,有責任的藝術家應該好好研究新一代觀眾的特點,“80后”“90后”他們喜歡的電視劇有什么特點,他們必將是電視劇未來的主流觀眾,長期只吃快餐有缺維生素的可能,長期只享用快餐文化產品,只養(yǎng)眼不養(yǎng)心。新一代電視觀眾的收視沒有嚴肅的創(chuàng)作者試圖去占領,就會被于正作品占領,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有追求的創(chuàng)作者要做的一定有新一代觀眾喜歡的“外形和口感”,其中也承載著對現(xiàn)實、人生的思考。意識到新一代觀眾誕生的電視劇人在固有的電視劇類型中也在尋求突破,例如在家庭劇中植入了“80后”“90后”關注的生活話題:育兒、養(yǎng)老等,在抗戰(zhàn)劇中植入了偶像劇的元素,在職場劇中加入了個性的特征等,都有力地吸引了新一代觀眾。但有時,這些劇也因視野過于狹隘,在收視率的爭奪中還是拼不過于正。業(yè)界如何適應新一代觀眾可謂任重而道遠。
聊聊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與“90后”受眾的關系
□ 鄭 瑩(北華大學講師)
隨著“70后”的人到中年,“80后”的重任壓肩,“90后”受眾逐漸成為影視劇收視中的重要群體,然而不太成熟有點躁動的“90后”,與不太老不太幼稚的“80后”,有點傳統(tǒng)喜歡懷舊的“70后”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收視興趣與收視習慣。
一般來說,娛樂性成為“90后”選劇看劇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動機,夢幻充滿浪漫、輕松富于喜感的偶像劇是“90后”受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影視劇類型。收視率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從幾年前的一起看了又看永遠也看不完的“流星雨”,到姹紫嫣紅男俊女俏的《宮》,再到剛剛熱播的打著新武俠旗號,走著偶像劇路線的《新笑傲江湖》,不管是傳統(tǒng)配置的“青春愛情勵志”偶像劇,抑或是求新求變,大刀闊斧力求反轉的變異偶像劇,幾乎無一例外受到“90后”群體的青睞。不論是富家公子的扮酷耍帥,還是宮廷佳人的賣萌曬乖,又或是江湖中人的瓊瑤氣質,不管你為這些橋段掉了幾斤雞皮疙瘩,基本上這些都是“90后”的最愛。
品咂這個時代下,“90后”群體身上的特點,似乎就不難明白為什么這批年輕的受眾更加容易被這些不追求劇情完美,但追求氣氛完美的影視劇所吸引了。“90后”出生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年代,沒有經歷過歷史和政治上的動蕩,也沒有經歷過大的經濟波動,造就了他們的有錢就花、行樂及時,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精神文化的缺失;成長于信息時代,擁有著信息的優(yōu)先體驗權,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全球同步的環(huán)境下,知識與信息的獲取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多數來自于更加便捷的網絡和電影電視媒介,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文字經典正在逐漸遠離他們的視野,在這樣比較浮夸的文化氛圍之下,深度與情懷的缺失導致了“90后”的受眾群體,不愛看甚至是不想看一些更加嚴肅更富思想性的影視劇作品。
華東師范大學楊薛雯在2010年完成的一份針對“90后”受眾進行的簡易“大五”人格測驗中表明,“90后”在神經質因素上的得分達到高分標準,可以說明“90后”群體相比較之下傾向于更大的心理壓力,不現(xiàn)實的想法,過多的要求和沖動,更容易體驗到諸如憤怒、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他們對外界刺激反應比一般人強烈,對情緒的調節(jié)、應對能力相對較差,經常處于一種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下,并且這些人思維、決策,以及有效應對外部壓力的能力較差。所以在撲面而來的滾滾雷劇中,不管是屌絲的終極逆襲,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化身金鳳凰,還是有著為愛隨時準備犧牲小我,成全有情人的善良男女二號,這些被劇情構架起的世界,給了這些苦于無法沖破殘酷現(xiàn)實,又不甘平凡的新生代們,強烈的代入感。這些年輕的觀眾隨著主人公的喜而樂、悲而泣,劇中的人物,就是他們的代言人。在觀劇過程中,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人,是與劇中人物共生的。而觀看影視劇,重要的不是大是大非的情感升華,而是觀影過程中的情感寄托與情緒釋放。于是,像于正這樣一些號稱“最有商業(yè)眼光,最懂觀眾心理”的電視專家們瞄準了這批易被環(huán)境影響,獨立思維能力相對較差的“90后”年輕受眾的觀劇心理,順應時代呼喚地制作出一批“90后”偏愛劇。甚至被人戲稱為“腦殘劇”,見證了“90后”的無知無力與青春欲望激烈沖撞的結果。
一部收獲了高收視率卻被拍了無數“板磚”的《新笑傲江湖》,又將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是否應該把雷點當成賣點,一味的迎合受眾的爭論重新推上了風口浪尖。“80后”是看著武俠片長大的一代,那種充滿俠、情、義的武俠情懷一旦種下來就根深蒂固了。當我們還在為東方兄弟、東方姑娘的性別問題糾結于心,為武林宗師岳不群的氣急敗壞朝天嘶吼而郁結于胸時,“90后”們卻恨不能將整部劇再來個徹底的大顛覆。對于影視劇創(chuàng)作上是否在迎合觀眾,于正曾表示,“在創(chuàng)作時,我只是在找自己的興奮點,并希望把這個興奮點呈現(xiàn)出來,”“電視劇首先是一個作品,而不是迎合受眾的商品,如果一開始就當成商品,那么這部劇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過,在金光閃閃的成功面前,又是否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不是“迎合”,那么作為一個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的“興奮點”是否有點過低呢?
不可否認,商品性是影視劇的屬性之一,影視劇創(chuàng)作迎合市場與受眾無可厚非,但是如何把握好“迎合”的尺度,就值得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而正值青春年少的“90后”受眾,懵懂的他們,還沒有形成成熟的價值觀,過分的“迎合”可能就是最直接的“毒害”。
當我們還在苛責“90后”受眾對于影視劇接受時更加注重了娛樂心理,而忽視了認知心理,更加不考慮審美滿足時,當我們還在責怪“90后”受眾在影視劇接受的過程中只經歷了直覺感受和形象再造階段,幾乎沒有了意義反思時,我們是否想過如果市場上充斥的都是一些雷點扎堆,毫無深度的影視劇,讓這些年輕的觀眾如何去“審美”,如何去“反思”。這是否需要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們在落筆、掌鏡之前給自己提個醒,影視劇除了娛樂大眾,還有引領的責任。充分的利用影視文化的導向功能、認知功能、審美功能來促進“90后”這一代年輕受眾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這是否是一個影視劇創(chuàng)作者該堅持的信條與職業(yè)操守?作為受眾的“90后”群體,也應有意識的突破自身的弱點,選擇上的盲從性,觀看時的單純娛樂性,在被選擇的同時主動選擇適合自己且有益的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