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物保護水平,讓三晉文化彰顯無限魅力。”18日,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規處處長許高哲告訴記者,“近日我們把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陶寺遺址、曲村天馬遺址、侯馬晉國遺址、禹王城遺址、廣武漢墓群、應縣佛宮寺及應州古城遺址等7處大遺址項目,列入了2013年山西文物保護重點工程,精心打造山西歷史文化的新‘地標’。為保護晉陽古城遺址、曲村天馬遺址和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今年國家文物局計劃投入4880萬元。”
山西文物資源呈多彩的格局,從其內涵、價值、規模、影響上看,具有的至高性、唯一性和標本意義,在全國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日前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山西以新增國保單位181處的數量位居第一,并以總量452處的成績成為國保大省。
山西在大力度抓實抓好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等7項重大文物保護工程項目保護的同時,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云岡石窟窟檐保護工程、太原西山文化帶文物保護工程、五臺山寺廟群修繕工程、彩塑壁畫保護工程、長城與大遺址保護工程、瀕危木構古建筑及古村落等保護工程。進行瀕危古建筑搶險,推進殘損嚴重、價值重大的瀕危木構古建筑搶險維修工程,今年將重點推進丁村、磧口、師家溝等村落古建筑群維修保護。
山西省文物局正在劃定、公布第七批文物國保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建記錄檔案,設立保護標志和保護機構,做文物國保單位保存現狀調查,依據文物保護項目庫及瀕危古建筑名錄,督促當地政府著手實施國保中瀕危古建筑的搶救保護工作;統籌謀劃國保的保護維修工作,編制文物本體維修方案,有序推進文物保護規劃編制,做好項目儲備,分步分批推進;采取市縣文物部門定期巡檢、省文物部門不定期抽查的辦法,對保護不善的國保單位予以通報批評或黃牌警告;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文物保護的氛圍,妥善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讓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