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6月4日刊發了“從校訓看中國大學的價值追求”一文,對112所“211工程”高校的校訓進行字頻分析,結果發現“學”“德”二字頻次最高,而“真”字出現12次,處于墊底位置,“愛”字則只出現在一所大學的校訓中。
這一結果并不出乎意料,卻不能不引發人的思考。說不出乎意料,是由于數千年來,“德治”是中國的社會治理方式,通過“為學”達到“修己治人”是古代圣賢的主要路徑,這種傳統在今天的大學里依然發生著作用。而讓人深思的是,作為價值追求重要組成部分的“真”與“愛”的頻率竟然如此之低。
古今中外,大學首要的追求就是探究真理,從而去解決社會問題。在古代,中國學人延續不輟的價值追求是“士志于道”。關于“道”,古人又把它分為天道與人道,天道即探究自然奧秘,探求、追求真理;人道即尋求人與人之間的準則,不斷探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
正因為此,陶行知將《大學》中的大學之道修改為:“大學之道,在明民德,在親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睂⒋髮W的歸止從忠君之類躍遷為實現人民幸福,完成了傳統大學精神向現代大學精神的轉換。法國哲學家孔多塞說:“人類精神在解脫了所有這些枷鎖、擺脫了偶然性的王國以及人類進步之敵的王國以后,就邁著堅定的步伐在真理、德性和幸福的大道上前進?!?/p>
以上均將大學價值指向真理、德性和人民幸福,這絕非偶然。而是由于經過對人類積淀的學術進行反復的選擇和認同,這些價值取向代表著現代大學的價值取向。而我們大學校訓中“真”與“愛”的弱勢,正是眼下中國不少大學尚未真正實現這種精神理念升遷的表現。
求真拒偽,是大學學術增值的生長點,也是品質提升的先決條件。古人的大學之道尚能崇尚“親民”,有“愛”的學校才能真正大起來,才堪稱大學。而眼下一些中國大學將這兩點邊緣化,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中國大學品質提升的現實障礙。
大膽追求真理,竭誠服務大眾,這才是中國大學所應明確追求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