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彎彎(鑄銅雕塑) 蔡玉水
大昭寺清晨(中國畫)(局部) 袁武
雪域高原、云貴山川、炊煙竹林、村落山寨……這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對藝術家來說總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無論是攝影家、畫家還是作家,都喜歡來此尋找靈感,這里的人情風物也總是能夠滿足他們內心的渴望。原生態也好,民族風也罷,總之,一切都美麗而藝術地存在著。
日前,由北京畫院主辦的“疆域行歌——北京畫院少數民族題材作品展”在京舉辦。這是北京畫院的畫家們首次以集體的形式亮相,展覽聚集了由20余位畫家創作的國畫、油畫、雕塑、版畫作品40余件,藝術家們以各自的方式,傳達著他們在少數民族地區體味到的自然的人性與人性的自然。
擺脫文化獵奇眼光
繪畫創作與生活密不可分,唯有真正融入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熟悉其民族性格、信仰、人文精神,才有可能更好地、全面地駕馭民族題材,創作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近年來,北京畫院多次組織畫家赴西藏、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采風,經過近兩年的醞釀、創作與不斷修整,終于將創作成果呈現在人們面前。
“要辦就辦一次高水平的、能夠代表畫家自己創作水平的畫展。我們的畫家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就是要打破寫生成作秀、寫生為獵奇的不良風氣,實現心對心的體驗。”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如是說。當畫家站在雪域高原上,行走于綿延不斷的丘陵與梯田時,當他們面對淳樸熱情的藏族同胞與苗族、侗族村民時,打動、吸引他們的不是少數民族傳統服飾、風俗、自然風光,那是任何一位普通游客都會關注的。“我們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體現在他們身上的勤勞與質樸,還有靈魂深處的純潔,那是一種純粹的、沒有經過打磨或污染的生命力,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力量,畫家自身的思想、人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王明明補充道,他明確指出了到少數民族地區采風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走進展廳,正對面墻上的作品極具視覺沖擊力,觀眾像一堵墻一樣圍成一個弧形,“咔咔”的快門聲、“嘖嘖”的驚嘆聲不時傳來,好不容易等人群散開,順著縫隙看進去,是袁武的組圖《大昭寺清晨》。他的視角很特殊,名字雖然叫做大昭寺的清晨,但是并沒有大昭寺的任何影子,而是用32幅形態各異的朝圣者人物肖像來表示,一下子就將人性和靈魂性元素蘊意其中,更添一份神圣。32幅,每幅畫人物的發型、手勢、佩飾、神態都各不相同,有的睜眼凝望、有的閉目沉思,有的仰面朝上、有的低頭向下,有的雙手合十放在胸前、有的舉過頭頂,線條清晰流暢,水墨浸染自然,特別是赭石色的運用,將藏人特有的特點表現出來。從中不僅可以看出袁武觀察之仔細,更能深深地感受到存于他內心深處的那一份虔誠之情。“信仰能帶領人們走向一種境界,藏族人民的祈禱令我震撼,令我難忘。”作為北京畫院常務副院長的袁武動情地告訴記者,他不僅走進了西藏,更走進了藏族人民的靈魂深處。
打破條條框框
在藝術創作上,北京畫院從來不給畫家劃定任何條條框框,畫家處在一個自由的狀態,都有表現自我本真的自覺,他們抱著對自然、對生命的敬仰之情,零距離“觸摸”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熱土、人文,這是藝術觸角的延伸。而由此創作出的這批作品則是畫家一路走來的所感、所悟,每一幅畫面皆來自畫家們行走的路上,來自一次次的交流、感知,他們用自己獨特的個性與風格表述出了自己最為樸素的感受。
南海巖,素以人物畫見長,為了將人物的精髓刻畫出來,曾數次赴西藏等地區采風和考察。他善用重彩,筆下人物在重彩之下,折射出一種真實的存在感。《祈禱》,老人被太陽灼炙成棗紅色的臉上滿是深深的皺紋,干枯的手臂舉過頭頂,虔誠地祈禱著,那一雙純凈的眼睛,訴說著一種沉甸甸的樸素。畫面沒有直接用線條細致地勾勒,而是借用堆塑的手法,立體感極強,深沉而厚重。
在水墨與重彩以及素描等方面都有所探索與成就的蔡玉水,這次卻奉上了本次展覽唯一的一件雕塑作品《山路彎彎》,沒有規定畫中國畫的畫家就一定要用中國畫的形式來表現,這也是他自由創作的集中體現。主人公肩挑重擔,背上背著一個小孩子,在曲折的山路上行進,背已經微駝,線條硬朗、干凈,人物神態逼真。他所要表現的正是少數民族人民勤勞、質樸的特質和人性中最為純粹的善與美。
像南海巖、蔡玉水這樣畫作中充滿個性語言的畫家還有很多,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展示少數民族地區的風物人情,例如,雷波的《紅色記憶》、李小可的《山魂》、李鳳龍的《和睦四瑞圖》、孫震生的《冬至》等。
據王明明介紹,自2012年起,北京畫院為了扶持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促進祖國各民族之間優秀文化的交流,陸續開展了“少數民族地區藝術家系列邀請展”活動,以加強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合作。業已舉辦的“雪域尋夢——余友心繪畫精品展”不僅為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家搭建了學術的展示平臺,同時也有助于廣大觀眾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優秀的文化。袁武這樣告訴記者,“同是畫家,我們和他們雖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可是我們的作品卻相匯在一處;我們和他們的表達方式雖然不一樣,卻都在呈現那些少數民族地區讓我們崇敬和感動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