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然保護聯盟成員考察雅安大熊貓棲息地
◎1869年至1938年的70年間,英、法、美、俄等國無數的探險家踏訪雅安,采集珍稀標本和植物種子。這股“淘寶”熱潮,極大地豐富了歐洲大陸的植物資源。自此,珙桐、杜鵑、報春花、野生桂花等雅安植物“飛”入了歐洲皇家庭園和私家花園。
◎經過40多年苦尋,1995年8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與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昆蟲系的研究人員前往寶興,最終在海拔2300米至2400米的蜂桶寨自然保護區找到了戴維兩棲甲的成蟲和幼蟲。雖然它的體型很小,但它和大熊貓一樣,都來自遙遠的“冰川時代”。古老昆蟲類群攜帶的遺傳信息和地理分布信息,可為人類提供“打開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演變歷史認識之門”的鑰匙。
◎珙桐是我國特有的單屬植物,分布區域并不集中,多是混交狀態,成片更是難得。2008年,在雅安滎經縣境內,卻奇跡般地發現了近10萬畝野生珙桐,珙桐林綿延一二十公里,成為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區。
人間最美四月天。四月雅安,花香四溢。“八月桂花四月開”,世間罕見的野生桂花正在綻放,在珙桐綠葉下也開始花蕊吐露,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在竹林中嬉戲……然而在一個寧靜的早晨,一場大地震突然襲來,蘆山、寶興、天全縣成為重災縣。2013年4月20日上午8時02分,北緯30.3度、東經103.0度,大地在這里顫抖起來。在5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同處龍門山脈,與震中汶川縣映秀鎮一山之隔的雅安受到嚴重波及,成為四川省六個重災市州中的一員。而這一刻,這里成了震中。5年前的傷痛還未平息,又一場災難襲來。受災的不僅是雅安人民,還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珍稀動植物,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同樣遭受著一次次劫難。走進雅安,祈福雅安……
珍稀植物漂洋過海
約在100萬年前,地球上的植被十分豐富,珙桐家族繁榮一時。但在第四紀冰川侵襲后,許多動植物慘遭“滅頂之災”。我國西南部高山大川眾多,于是成為各種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在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雅安發現幸存的古老珙桐,由此顯得尤為珍稀。在珙桐開花的時節,不用耗時費力,單是驅車行駛進國道318線二郎山路段,坐在車中,便能看到遍山滿樹飄飛的“鴿子花”。正是這些飛舞的“鴿子花”,和它的“花姐妹”們,竟然可以漂洋過海一直“飛”到了歐洲……
屬于歐洲的原產花卉其實很少。那里那些姹紫嫣紅的花卉,在鳥類學家、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芬奇眼里,“大都是‘舶來品’,其中不少珍稀花卉品種來自雅安”。“追本溯源,如今西方園林中成千上萬花卉品種的祖先,都是我國原生的植物。”四川農業大學教授胡超也持同樣觀點。他補充道:“在歐洲被廣泛傳播、改良的我國原生植物,多數都來自于100多年前我國的西南部。”胡超的手中有一份老資料,是我國植物學泰斗、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鄭萬鈞教授1939年出版的專著:《四川與西康東部的森林》。民國時期,雅安大多地方不通公路。鄭萬鈞教授曾多次騎著毛驢,到雅安的大山中考察。《四川與西康東部的森林》介紹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歷史時期——“神秘的70年淘寶史”。1869年至1938年的70年間,英、法、美、俄等國無數的探險家踏訪這里,采集珍稀標本和植物種子。當時,我國西部崇山峻嶺中豐富多彩的植物吸引了眾多來客,從王子、總領事,到生物學家、傳教士,以及歐洲大型花木公司派出的工作人員,紛至沓來。這股“淘寶”熱潮,極大地豐富了歐洲大陸的植物資源。自此,珙桐、杜鵑、報春花、野生桂花等雅安植物“飛”入了歐洲的皇家庭園和私家花園。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印開蒲對被喻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的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進行了“百年追蹤”。2013年4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百年追尋》在滎經縣龍蒼溝鄉崗上村石棉河開機拍攝,滎經萬畝鴿子花、茶馬古道進入鏡頭。印開蒲說,雅安海拔1800米以上的珍稀植物,剛好適宜歐洲北溫帶的生長氣候。因此,珙桐、高山杜鵑、報春花等,成為如今被歐洲人大量引種的珍稀花卉。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雅安的花卉裝點著歐洲大陸。
昆蟲活化石——戴維兩棲甲
驚人發現震驚世界
“神秘的70年淘寶史”源于一本書,那就是《戴維植物志》。通過法國傳教士、生物學家阿爾芒·戴維神甫的兩本書《戴維神甫日記》《戴維植物志》,雅安獨特的“生態寶地”之譽由此可見一斑。1869年2月,阿爾芒·戴維只身一人從成都來到雅安寶興縣鄧池溝天主教堂。“但愿這塊陌生而神秘的土地,能給我帶來驚喜。”阿爾芒·戴維在日記中寫道。果然,十多天后,阿爾芒·戴維在一戶獵人家里,看到一張“從來沒見過的黑白獸皮”。當地人稱這種動物為“黑白熊”。兩個月后,阿爾芒·戴維得到一只活的“黑白熊”——大熊貓。這只大熊貓在死后被制成世界上第一具大熊貓標本,送到巴黎。這一驚人發現震撼了世界。此外,阿爾芒·戴維還在夾金山發現并命名了69種動植物,包括川金絲猴、珙桐樹、大葉杜鵑、報春花等,后來,在他撰寫的《戴維植物志》里面多次提到雅安奇異的風光和珍稀的動植物。于是,探險家的目光聚焦到了這里,他們懷揣著《戴維植物志》前來探寶覓奇。
1899年,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第一次來到中國。他的目的是到寶興采集珙桐種子。其后幾年,他5次來到雅安。在1903年、1904年,他多次給派遣他來華的英國維奇花木公司寄去珙桐種子。這些充滿生命力的小種子,在英國的土地上也順利地開花結果。他引種的珙桐、百合、川滇木蘭、短絲木犀等,現今都已成為風行世界的著名觀賞植物。1899年至1911年,威爾遜的足跡遍及四川、云南、重慶。他收集了4700種植物,65000多份植物標本,并將1593份植物種子和168份植物切片帶到西方。他也因此被西方人稱為“打開中國西部花園的人”。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內,至今仍存有全球唯一的一份100多年前的大葉報春花標本。100多年來,無人再采集到這種植物。國外許多生物學家認為,這種報春花早已滅絕。然而,在鄧池溝教堂旁,一種無名花卉年年在這里悄悄綻放。這種無名花卉正是從世界上“消失”了100多年的大葉報春花……
上世紀50年代初,中國有幾位研究昆蟲的年輕科學家,偶然從國外資料中看到一種名叫戴維兩棲甲(Amphizoa davidi Lucas)的昆蟲模式標本,說是產于中國穆坪。雖然僅只言片語,但又言之鑿鑿。于是,他們開始尋找這種名叫“戴維兩棲甲”的昆蟲。從戴維兩棲甲的學名上就可看出,它是以阿爾芒·戴維的姓名命名的。一直以來,關于這種昆蟲的各種信息有限而簡單。人們不但再也沒有采集到這種昆蟲,而且對它準確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一無所知,甚至懷疑它是否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里僅存的一枚稀世標本,人們悲觀地認為,此蟲早已絕跡于世。這一找就是40多年,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都已年過花甲了,遺憾的是,依然一無所獲。“是戴維兩棲甲已從地球上消失了?還是我們找錯了地方?”于是,他們調整尋找方向,不找戴維兩棲甲了,而是開始尋找穆坪,果然峰回路轉,1995年8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與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昆蟲系的研究人員前往寶興,對阿爾芒·戴維曾經居住和生活過的地方進行聯合考察。借助北美同屬種類的昆蟲生活習性知識,科學家們在這一地區反復、艱難地搜尋,最終在海拔2300至2400米的蜂桶寨自然保護區找到了戴維兩棲甲的成蟲和幼蟲。時隔100多年,在模式標本“百年孤獨”之后,人們首次重新發現這一昆蟲。戴維兩棲甲身體呈黑色或黑褐色,頭小,觸角短,身長只有10至12毫米。在科學家眼里,生活在夾金山中的戴維兩棲甲,知名度并不亞于大熊貓。雖然它的體型很小,體長只能以毫米計算,七八十只排成一行也只有1米長,但它和大熊貓一樣,都來自遙遠的“冰川時代”。古老昆蟲類群攜帶的遺傳信息和地理分布信息,可為人類提供“打開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演變歷史認識之門”的鑰匙。不僅如此,小動物相對大動物,對環境變化更加敏感。不起眼的昆蟲往往是人類監測環境變化的敏銳探針。
生態天堂驚喜繼續
2006年4月,隱身在寶興縣東拉山大峽谷的大規模野生桂花林被發現。東拉山峽谷地處龍門山構造帶邛崍山脈寶興段。這一區域地層形成于兩億年前的地質造山運動時期。地質結構的復雜性造就了當地物種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因此,在這里發現萬畝野生桂花林,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這片野生桂花林連綿數十里,如此壯觀,堪稱世界一絕。中國是桂花的原產地,有200多個品種,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國外也早已開始引種栽培,但是在中國卻很少被開發利用。甚至有國外專家斷言:在中國境內桂花以人工繁育為主,已經不存在野生的桂花群。然而這一論斷卻在2006年徹底被東拉山大峽谷“顛覆”,這里不僅有野生桂花林群落,而且還是全球面積最大的野生桂花群落。
每到春天,在連綿十余公里的范圍內,成片的野生桂花遮天蔽日,暗香浮動。俗話說“八月桂花香”。然而寶興的野生桂花卻在農歷三月就開花。其實,春天開花的桂花并非是反季節現象,生長在東拉山大峽谷中的這種野生桂花的學名叫短絲木犀,是一種罕見的品種,一般都是在春天開花。而發現這片野生桂花的,正是鄭萬鈞的學生,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向其柏。在東拉山大峽谷中生長的野生桂花林沿山谷兩側呈帶狀分布,樹高8至10米,胸徑15至45厘米,與珙桐、連香、杜鵑等植物相伴,天然更新良好。桂花花色為白中帶黃,朵大,花期較長,由于野生桂花林在山體上垂直分布,因而遞次開花,從1600米到2300米,開花時間長達一個多月,極具觀賞價值。而與野生桂花林伴生的珙桐、連香等古老而珍稀的樹種,更是顯得彌足珍貴。
2008年4月,在滎經縣龍蒼溝鄉原始森林中,10萬畝野生珙桐林藏于其中。珙桐枝葉繁茂,葉大如桑,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宛如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色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1869年,法國神甫阿爾芒·戴維在寶興縣穆坪發現了珙桐,并將之采種移植到了法國。在以后的近一個多世紀里,珙桐在全世界被廣泛引種,大量栽植,成為世界十大觀賞植物之一。因珙桐來源于中國,珙桐在西方又有“中國鴿子花”的美稱。珙桐是我國特有的單屬植物,是1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古熱帶植物區系的孑遺種,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大部分地區的珙桐相繼滅絕,只有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幸存下來,有著“植物活化石”、“綠色大熊貓”之美譽,是國家8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中的珍品,為我國獨有的珍稀名貴觀賞植物。由于珙桐的分布區域并不集中,多是混交狀態,數量極其稀少,成片則更是難得。2008年,在雅安滎經縣境內,卻奇跡般地發現了近10萬畝野生珙桐,珙桐林綿延一二十公里,規模十分壯觀,成為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珙桐分布區。每年4月至5月,當珙桐花盛開時,片片白色的苞片在綠葉中浮動,猶如成千上萬只白鴿棲息在樹梢枝頭,振翅欲飛,令人嘆為觀止。
夾金山如同一個孑遺物種的“避難所”。大山深處,樹上的金絲猴、短尾猴,地上的大熊貓、扭角羚,天上的綠尾虹雉同域分布。保護區內,一次看見幾十頭羚牛并不稀奇……有“鳥人”之稱的何芬奇,很喜歡雅安。他曾多次沿著阿爾芒·戴維的足跡到雅安觀鳥。2012年8月,他別出心裁地在雅安組織開展了一次以“寶興模式標本鳥種再發現”為主題的觀鳥活動,僅1天半時間,觀測記錄下的鳥種就有178種,大大超過了預期。
新中國成立后,寶興縣一度成為北京動物園的動物捕捉地(北京動物園在這里設立了狩獵站,專門收購野生珍稀動物),直到后來成立自然保護區,這里的生物多樣性才得到了保護。2006年,“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寶興全境都成為核心區,與大熊貓伴生的野生動植物也成為保護對象。大熊貓從這里走向世界,大熊貓在這里重回山林。雅安,不僅是大熊貓的發現地,而且是人工繁育的大熊貓放歸地。2012年10月,全球首只人工繁育大熊貓“淘淘”在雅安市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放歸。經過大半年時間的考驗,大熊貓“淘淘”經歷了秋、冬、春三季,目前生活得如何?“4·20”蘆山強烈地震給它帶來什么影響?5月,筆者隨行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羅光澤等人到這里調查,看到由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副教授楊志松領銜的大熊貓監測組正跋涉在大山中,觀測大熊貓“淘淘”的野外生活情況。楊志松告訴我們:“我們通過紅外線攝影、無線電信號傳輸和大熊貓糞便檢查,發現目前‘淘淘’生活得很好,地震對它的影響并不大。”同時更為欣喜的消息傳來,“4·20”蘆山大地震發生后,寶興縣組織相關人員對夾金山的動植物進行了初步考察,確定破壞不大,動植物基因庫基本完好,這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青山長綠水長流。生態天堂雅安——祝福你,永遠秀雅寧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