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法國戛納電影宮外,鑼鼓陣陣,急管繁弦,來自國家京劇院的藝術家們?yōu)橥平檠胍暭o錄頻道大型紀錄片《京劇》而進行的精彩演出,震撼了第50屆戛納春季電視節(jié)的各國參會代表,驚嘆和喝彩聲不絕于耳,演出結束后,觀眾將京劇演員們團團圍住,紛紛要求合影留念。
83年前,1930年2月16日,京劇大師梅蘭芳攜《汾河灣》、《劍舞》、《刺虎》等劇目,遠渡重洋到美國紐約百老匯舞臺進行演出,這是京劇在太平洋彼岸的首次綻放,盛況空前。觀看此次演出的西方觀眾認為,京劇藝術無疑超越了東西方之間所存在的障礙……而這一幕,在目前正在央視一套《魅力·紀錄》欄目熱播的紀錄片《京劇》第四集《大登殿》中將看到。
美聲唱法講出通俗故事
“如果一定要歸類的話,我那部《舌尖上的中國》是通俗唱法,這部《京劇》是美聲唱法。”在日前舉辦的紀錄片《京劇》首映式上,陳曉卿打趣地這樣形容。央視紀錄頻道總監(jiān)劉文介紹,今年4月初,在央視紀錄頻道參加的第50屆法國戛納春季電視節(jié)國際紀錄片交易大會上,紀錄片《京劇》的點擊率在亞洲紀錄片中名列前茅,讓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京劇藝術的巨大魅力。
曲折的故事和豐富的情感從來都是吸引觀眾的法寶,紀錄片《京劇》總導演康健寧告訴記者,他們更希望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來展示京劇的起源、京劇的遍地開花、京劇藝人的生存地位、京劇女藝人的出現(xiàn)等。通過故事化的方式,讓觀眾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用命運的離合悲歡勾勒出一部京劇發(fā)展史和時代變遷史。
如果觀眾能留心看《京劇》里的采訪,會發(fā)現(xiàn)其中很多畫面在講述的老人,像王世續(xù)、李硯秀等等,名字上都被畫上了紅框——2004年,紀錄片《京劇》的總導演之一蔣樾就開始著手采訪健在的京劇老藝人。2010年,央視紀錄頻道成立后,紀錄片《京劇》正式立項,全片共采訪了180多位老藝人和研究者。在紀錄片熱播的當下,片中采訪過的老藝人有的已經(jīng)永遠離開了我們。“我們拍攝的這些人,都是顫顫巍巍、拖著病體、強打精神接受采訪的。看到這種人生的滄桑,讓我們非常感慨。”蔣樾說。
文化背后帶來思考的力量
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國》給觀眾帶來了口水與淚水。2013年,央視紀錄頻道總監(jiān)劉文表示,希望紀錄片《京劇》在向全世界觀眾傳播文化的同時,帶給觀眾思考的力量。
紀錄片《京劇》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向京劇致敬的大集錦。“京劇觀眾越來越少,京劇曾經(jīng)擁有的劇場、大師故居也越來越少,這是很無奈的事情。”康健寧談道,在拍攝的過程中,他感受到這一國粹的危機感和悲涼感是相當強烈的。整個京劇市場的不景氣,最遺憾的是影響到了從事京劇行業(yè)的人。
因此,他們也希望通過這么一部紀錄片,吸引更多人來關注京劇。“這個片子我們首先做到好看、可看,讓大家能看下去,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體量不能太長,而節(jié)奏要快、內容豐富,才能夠讓不懂京劇的人看下去。我們就是希望讓喜歡京劇的人更加熱愛京劇,讓不喜歡的人能夠進到劇場里看看京劇。”康健寧說。
首映式上,該片總監(jiān)制、中央電視臺總編輯羅明認為,《京劇》融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史料價值于一體,內容充沛、內涵深刻,是央視紀錄頻道堅守文化品質的再次體現(xiàn)。國家京劇院院長宋官林評價道,《京劇》的誕生,填補了從歷史印記、時代視角、國際眼光、文化觀照的層面,對京劇的發(fā)展脈絡、生態(tài)環(huán)境、審美特征、價值取向進行全景式記錄和評判的空白。該片不僅是京劇藝術傳播史上的劃時代之舉,也是民族文化建設的重大工程。
原創(chuàng)與創(chuàng)新作為核心訴求
紀錄片《京劇》共8集,每集綴以京劇經(jīng)典劇目命名,分別是《定軍山·溯源》、《宇宙鋒·吶喊》、《借東風·傳承》、《大登殿·綻放》、《生死恨·抗爭》、《鳳還巢·坤伶》、《荒山淚·江湖》、《群英會·新生》,巧妙地詮釋了全片恢弘的歷史人文背景,為觀眾找到了解讀京劇藝術的最佳切入點。
紀錄片《京劇》的創(chuàng)作團隊有著豐富的攝制經(jīng)驗,在視覺表現(xiàn)上,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大量的場景復原和戲劇化再現(xiàn),讓消失的空間和人物鮮活、生動起來,京劇200年來的一幕幕故事、一張張面孔再度還原在我們面前。 劉文說,央視紀錄頻道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精品戰(zhàn)略”的指導下,將“原創(chuàng)和創(chuàng)新”作為核心訴求,2013年將迎來一個原創(chuàng)紀錄片的豐產(chǎn)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