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戛納電影節海報:顛倒的愛情之吻
戛納,這個人口只有7萬人的法國濱海小鎮,在陽光明媚的5月里,再次成為全世界電影界最恢弘的頒獎殿堂。數十萬的電影人、明星、影迷等,當然還有像我們一樣的記者齊聚這里。陽光、海灘、滿目的豪華游輪、擦肩而過的影星大腕,提醒你:這里是電影節,是“流金溢彩”的名利場。
我從2009年開始連續5年進行戛納電影節的報道,深知戛納永遠是充滿話題的,比如主競賽單元選片的政治傾向,金棕櫚大獎最終歸屬的出人意料,電影節和好萊塢電影之間復雜的關系等等。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后,有些媒體甚至認為危機對電影業和電影節有著負面影響,看衰戛納電影節。
但是戛納電影節不僅魅力不減,這5年來反而愈發火爆,一批批著名的影片、導演和演員從這里走出來,特別是今年的第66屆電影節參加的電影人、影迷和記者的人數和受關注程度都大大超過往屆。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那么多的電影人和影迷癡迷戛納、熱盼金棕櫚大獎?電影人又能從中看到些什么?
標志著曾經的電影時代
法國著名演員、導演文森特·佩雷斯今年來戛納參加“戛納經典單元”《瑪戈皇后》的展映。
“戛納電影節曾是一個電影時代的標志。”這位以出演《芳芳郁金香》而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的法國影星說,“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興起是戛納電影節的根基。上世紀50年代,在戛納這樣一個小城,聚集了年輕的女演員,她們在海灘上爭奇斗艷,在當時那個年代,這是非常令人吃驚的,也抓住了人們的眼球。此后,國際著名導演們來到戛納,加重了電影節的分量。當然,競賽單元影片的挑選和競逐,是電影節成功的根本。今天,電影的發展越來越商業化了,但戛納電影節一直在抵制這種商業化。所以說,戛納電影節的成功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歷史的積累孕育新的歷史,戛納電影節不斷發展,越來越成功。”
文森特·佩雷斯說:“有一天晚上在戛納,我遇到演員馬克斯·馮·西多,他給我講述了自己第一次來戛納的故事。那是1960年,他和導演英格瑪·伯格曼以及《處女泉》的全體劇組人員一起參加戛納電影節展映。戛納電影節的聯系人向他們建議說,由于《處女泉》第二天展映,前一晚他們可以出席其他導演的電影首映式,順便在公眾前亮個相。于是,《處女泉》劇組在出席紅地毯后一起在影院里觀看了‘其他導演’的影片首映式。他們都認為電影很好,但沒想到的是,電影院里的觀眾都站起來發出噓聲,向屏幕扔西紅柿。影片還沒放完,劇場里一半的觀眾離開了。這部影片就是安東尼奧尼大名鼎鼎的《奇遇》。《處女泉》劇組人員都害怕起來,因為他們擔心第二天自己的影片碰到同樣的下場。但結果是,《處女泉》獲得當年戛納電影節特別提名獎,《奇遇》獲得評審團獎。”
“這是戛納的歷史、電影的歷史,也是戛納電影節的魅力所在。” 文森特·佩雷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