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后窗放映”活動在微博上宣告成立。如今,除了南京,后窗放映的電影排期表已經覆蓋到了廣州、深圳和成都等地。作為國內藝術電影的放映渠道,這多少讓人想起幾年前的“齊放電影放映”,只是相對于齊放放映的民間性,后窗放映則是被正兒八經地擺在了臺面上。
“后窗”一詞源自影評人衛西諦在西祠胡同創建的“后窗看電影”論壇。這個論壇的影響力持續了近十五年,這也是為什么“后窗放映”的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了諸多影迷的關注。“后窗放映”可以說是運營藝術電影放映的品牌,帶來的卻不僅僅是放映那么簡單。
從放映模式上看,“后窗”在影片和放映終端的選擇上,與百老匯電影中心頗為相似。組織者通過公司來運營品牌,選擇擁有廣電總局許可的藝術電影,獲得創作者的支持,然后通過自己宣傳和發行,找到實體電影院放映。但他們也做了百老匯做不到的事情。目前在國內,百老匯電影中心只在北京開展藝術電影的放映,“后窗”卻正逐步把放映推向全國。每座城市都有電影院,這是一種天然的便利,據說今年“后窗”的目標是在40座城市建立自己的放映點。這種放映模式與覆蓋率,很容易讓人聯想韓國電影人在發展初期做出的努力。
除了電影,“后窗放映”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在一個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年輕的觀眾并不缺乏對藝術電影的熱愛。在“后窗放映”之前,每年都會有新的藝術電影導演和作品,每年也會有各式各樣的放映與交流,但它始終是一種狹窄的小眾模式。我們不否定也不避諱小眾,但藝術電影需要讓更多的人知道,走進更多有此熱情的影迷的生活。正如影評人在電影產業中的作用,“后窗放映”也在努力地避免電影同質化。我們不能以商業為借口,剝奪觀眾追求藝術的權利。在任何一個時代,只看到一種作品的觀眾都是可憐的。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空前繁榮,卻也意味著給藝術電影的空間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硬碰硬地與商業電影拼宣傳無疑是以卵擊石,甚至也拉低了電影的品質。“后窗”的放映規模雖小,但卻知道根據不同地區的現實情況,設計相應策略,非常適合藝術電影的空間拓展。
客觀地講“后窗”的電影還只是青年導演們的作品,還不夠完美,但藝術電影能夠更多地被觀眾看到,對他們來說也是難得的交流過程。藝術電影不能與觀眾脫節,不能只依賴電影節這一條出路,它只有出現得更廣泛更頻繁,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當年賈樟柯的作品就是依靠這種小型交流獲得了觀眾的認可。誰能說不會有另一個賈樟柯在“后窗”出現呢?
從1998年“后窗看電影”到今天的“后窗放電影”,一晃15年,無論未來“后窗”會不會成為國內第一條藝術院線,這份堅持都值得被尊重。借用“齊放”發起人向陽花的話,既然有金雞,就該有獨立,既然有百花,就該有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