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耗時6年,成本3500萬的國產動漫大片《魁拔1》面市,在取得“交口稱贊”的同時,僅收獲350萬元的票房。兩年后,《魁拔2》在六一檔期上映,口碑走高票房也突破2000萬,不過排片量卻比上映7周的《瘋狂原始人》和《潛艇總動員3》還要低。最讓導演王川遺憾的是,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觀眾并未走入影院。《魁拔》遭遇的尷尬,除了院線和觀眾對于成長中的國產動漫缺乏信任外,也與這部影片自己抬高的門檻不無關系。
早在兩年前,就有人質疑過《魁拔》的成長模式。在動漫產業發達的日本,大多數動漫作品的始發點是漫畫雜志,人氣高的漫畫才有機會拍電視版,電視版收視好的才有機會推電影版,電影版賣座才有機會拍下一部。《海賊王》、《名偵探柯南》、《新世紀福音戰士》以及與《魁拔》同題材的《火影忍者》,莫不是“多年媳婦熬成婆”。而《魁拔》則是一步幾級臺階,直接蹦進了影院,劈頭就扔給觀眾一堆陌生的背景設定,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五部曲”中的頭一部。這樣的突飛猛進,別說不熟悉動漫的一般觀眾不明所以,就連動漫迷們也感到錯愕。
直接通過電影培養一個動漫品牌,這多是好萊塢系列電影的路線,每集相對獨立,觀眾可從任何一集隨意插入。但《魁拔》也沒有按照這種路徑前進,而是采用連續劇的方式,幾年一集,循序漸進地推進自己的故事。以至于《魁拔1》為人詬病劇情拖沓,七十多分鐘絮絮叨叨只講了一個故事的開篇,兩個主角肩上背的兵器連包裝都沒有打開過。《魁拔2》略有改善,故事進展卻仍然緩慢,高潮點少,后半段有點拖沓。
另外,《魁拔》設置的目標觀眾群與影片主角形象設計也有一定偏差。編劇田博構造《魁拔》“世界觀”的時候,有兩個標準:一是要擺脫低齡化趨勢;二是要擺脫“農業的世界觀”——《小蝌蚪找媽媽》那樣田園牧歌式的世界。應該說,這是中國第一部把主要目標觀眾群定位于青年人的成人動畫電影,但上映的檔期卻被排在了六一兒童檔。而且,雖然《魁拔》的故事和情節已經做到了國產動漫的翹楚,但相比同題材的美日動畫,它的故事并不高明,畫風也未見得鮮明,想從《瘋狂原始人》、《超人總動員》或者宮崎駿系列影片手里搶奪觀眾,確有一定的難度。此外,更重要的還是國產動漫電影一直并未形成穩定的市場。原創動畫品牌影響力弱,創作者與觀眾需求脫節,觀眾對于國產動畫也缺乏信任,這幾年除了《喜羊羊》之外,原創動畫在進入國內院線后基本都石沉大海,更別提讓院線對其寄予票房厚望。
沒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不具備突出的競爭優勢,相對緩慢的故事進程,周遭猜測懷疑的目光……殺入影院的《魁拔》就像一個天賦極高的孩子,沒經過規范的教育和營銷推廣的歷練,直接被推進了成人社會。雖然兩年的時間中,孩子進步明顯,成長迅速,但在拼殺最激烈一切以經濟效益為衡量的戰場上,仍顯得有些局促不安。
文/本報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