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是輝煌的,但是歷史并不要求每個人都去攀登這一頂峰,相反卻需要堅實的基石。
1978年,林阿綿赴驪山夏令營采訪時為孩子們講故事
電影《豆蔻年華》劇照
眼看“六一”兒童節臨近,回想自己為小朋友們已經服務了50年。自大學畢業以來,我一直堅守在兒童少年文化藝術事業的編輯工作崗位上,終身為孩子們盡心盡力,深感榮幸。這幾十年中,讓我最難忘的工作之一,便是為電影《豆蔻年華》做責編的點點滴滴。
那是1985年的金秋時節,我專程到南京拜訪了女作家程諱。她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個性,倘能加以精心改編,搬上銀幕后的藝術效果是會獲得成功的。訪問中,她介紹了近期完成的兩個中篇,經過權衡,我選擇了《走向十八歲》,也就是電影《豆蔻年華》的前身。這部校園題材的新作,描寫一群十五六歲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友誼,向日出前的那一瞬間:噴薄的熱情,對未來的希冀,還有那一絲絲朦朧……他們將走向十八歲——正是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我被作品中強烈的青春氣息感染,幾個性格迥異、栩栩如生的女學生形象,不停地在我眼前晃動,一種社會責任感沖擊著我:應當讓這樣真實的形象展現在銀幕上,使廣大師生得到教益。
然而經過冷靜思索,又出現了一些畏難心理。那時,我剛完成了反映初中生活的影片《十四五歲》的責編工作,同時,又看了《紅衣少女》《我和我的同學們》等榮獲金雞獎的青春片,我意識到校園題材如何開掘得更深,使這一傳統的老題材能夠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銀幕形象,實在是件棘手的工作。于是我一方面向老藝術家于藍老師等前輩請教,請他們看小說清樣,共同探討如何從原小說豐富的素材中選取一個更新的角度重新構思框架,塑造典型人物。另一方面,向當代的中學生討教,我深入到一所中學跟班3年,與孩子們朝夕相處交友談心,觀察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思考他們的問題。使我對新時期中學生的脈搏摸得比較準,對劇作主題的確立做到心中有數。
經過一年的準備,我二下南京,與作者促膝談心,共同商討了改編劇本的詳細提綱,作品的立意,主要人物形象的確立以及重大情節的設置,雙方共同確認:它不是以故事見長的情節戲,必須以情動人,只有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當代中學生形象,才能征服觀眾,作者表示愿意完成這一任務。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劇本沒有寄來。于是我再下南京,原來是作者改不下去而擱筆,原小說寫了高中三年的生活,現在需要刪繁就簡集中地寫高一年級的一段經歷,感到難以選擇素材加工提煉,寫出初稿后顯得松散,沒有主線貫穿始終把全劇統起來。我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建議用“春夏秋冬”四季的框架來結構全局,以便把精選的典型事件配置在整個框架里。作者應集中精力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他們內心世界的變化。我還特別強調,鑒于以往校園題材中教師形象大多是“春蠶”、“蠟燭”型單一的、片面的、陳舊的模式,一定要精心塑造一個全新的、開拓型的教師形象,為銀幕畫廊添彩。作者欣喜地接受了這些建議。
一個月后劇本寄來了,我和文學部的領導閱后認為不錯,立即打印送審。為了集思廣益,廠領導責成我將打印劇本送請團中央、國家教委等各方領導審閱,還與北京市學通社的小記者舉行座談。各方人士在肯定劇本立意的前提下,考慮到教育改革的現狀,提出了許多補充修改的中肯而尖銳的意見。萬沒想到的是,廠藝委會聽取了這些意見后,竟然否決了這個劇本,主要理由認為題材是傳統的,劇作觀念舊,人物、情節似曾相識,和《青春萬歲》《女大學生宿舍》等大同小異。難道我的選取、判斷錯了嗎?我又反復地翻閱了原作和劇本,仍然感到它有許多閃光的思想和動人心魄的故事,只要認真吸取各方面合理的意見,融會貫通后,可以對劇本再動一次大手術。兩年時間已經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要求我們的藝術品跟上時代的步伐,盡量吸收新的內容,傳達更豐富的信息,使劇作有更深厚的內涵。深思熟慮后,我毅然四下南京,與作者長時間地討論修改方案。我明確表示:讓孩子們懂得,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競爭和道德的關系,尊重永恒的友情,樹立崇高的社會責任感,這些恰恰是當前社會上關注的課題,如能得到形象地展現,定能引起學生們的思考與共鳴。另外,為了藝術地體現“成名成家”和“普通勞動”的辯證關系,我建議作者增加僅露背影的大李老師、校友司機、流浪漢和宿舍管理員等平凡勞動者的動人形象,這樣可以與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形成強烈反差,藝術效果可能更好。大約是我的堅定、韌性和樂觀態度感動了作者,他們完全接受了我的意見,只一個月的時間便拿出了更新后的劇作。我和文學部的領導仍覺得有不足之處,便親自動手,熬了幾個夜晚,就劇作中某些重要細節,尤其是結尾,作了必要的修改和潤色。果然,這一稿送審后,于1987年底順利通過。
令人遺憾的是,當我方向廠內外的六七位導演推薦這個劇本時,竟然沒有一位愿意接受,拒絕的理由除了認為校園題材雷同,拍攝難以出新,“既無票房、又不能拿獎”,還認為“四季”的結構使拍攝周期長,成本無法承擔。半年的時間拖過去了,劇本再次擱淺。這時,南京電影制片廠的領導挺身而出,愿意與童影廠合作,承擔拍攝任務。是年10月,在全國兒童電影劇本征集評獎活動中,《豆蔻年華》以其豐富的內涵,清新的格調,和具有新意的人物形象贏得了專家們的肯定,榮獲二等獎。我立即向南京電告了這一喜訊,隨后,我又先后兩次去到南京,就劇本某些情節的修改做了商榷,使其日臻完美。在邱中義、徐耿兩位導演通力合作下,經過攝制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又一部校園生活的青春片奉獻在觀眾面前。影片公映后,受到廣大師生、群眾的好評,同時還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和贊揚,并榮獲了當時廣電部優秀兒童故事片獎、金雞獎和童牛獎等共7個獎項。自己4年的心血終于得到人們的承認。
50年的人生轉瞬即逝,回顧自己能為少年兒童的文化藝術事業略盡綿力,感到沒有虛度此生。同時也深刻體會到:編輯工作始終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忠心耿耿地為他人作嫁衣裳。記得《豆蔻年華》劇中人物有這樣一段話:“金字塔是輝煌的,但是歷史并不要求每個人都去攀登這一頂峰,相反卻需要堅實的基石。”我要求自己成為堅實的基石,可以讓更多有才華的作者踏在我這塊堅實的基石上,攀登上去,閃耀出色彩斑斕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