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書(抒)己見(漫畫) 徐鵬飛
近幾年,媒體有不少關于“80后”一代為什么出不了青年文學批評家的討論。這一方面固然因為媒體與批評界有所隔膜,過于追逐文壇的熱點,不大關注青年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青年批評者與時代的隔膜,文學批評局限在高校、研討會或者學術期刊內部,缺少向社會輻射的能量。
對青年批評者的憂慮尤其集中于他們從事文學批評時所持的歷史態度上:憂慮其依據這種或那種“總體性”的歷史觀,忽略不符合批評框架的史實,忽視了歷史的復雜性;憂慮其將文學的歷史性與時代感凌駕于美學標準之上,將文學批評變成了社會學批評或文化政治批評??傊?,是憂慮在青年批評者那里,文學作為社會歷史的附庸,文學批評重回庸俗社會學的老路。這種憂慮十分必要,也是需要“80后”批評者時時自省的,文學批評無論汲取哪方面的資源,首要的是守住文學的根本,一切從文學自身的規律出發。
中國作家協會日前舉辦了“80后”批評家研討會,討論“80后”在文學批評方面的成績與不足,以此審視這一文學批評群體的現狀與未來。巧得很,就在會后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莫讓青春染暮氣》,各大媒體隨即掀起了一場關于“80后”是否“暮氣沉沉”的討論,“80后”所背負的社會壓力問題再次成為熱點。某種程度上,這也表明“80后”一代的文學批評,不會限于純粹的藝術范疇,而是和自身的精神歷程密切相關。其實,放寬視野,哪一代人的文學批評,都不是單純的文學藝術的批評,都是和自己的人生緊密纏繞?,F在文壇上有一種苛刻的批評意見,指責“50后”批評家(作為“80后”的父輩)過于看重“文學性”,把文學窄化為“純文學”?;氐礁篙厒兊那啻簹q月,我們會發現這種批評忽視了“純文學”在當時的解放意義,談論人性、語言、文學的藝術本位,曾經需要巨大的勇氣。
歸根結底,如一些學者所言,文學批評需要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文學批評既可以是對于人性與美的捍衛,又可以是面對社會歷史的發聲。二者從不矛盾,而是辯證結合在一起。從這一尺度出發展望“80后”的文學批評,在今天的歷史語境中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共勉:
第一,文體的大眾性。“80后”文學批評者多數受過較好的學院教育,不少人都經歷過完整的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培養。這種培養體制有利于學術基礎的厚實與知識結構的完善,但有時也帶來批評文體過于歐化、學術化的傾向。當然,文體的變革也需要警惕矯枉過正,變成娛樂化的撒嬌發嗲,或是博眼球的“酷評”。文體的大眾性,應是在堅守學術本位的基礎上,重視講述的技巧、文章的結構與情感的鋪陳,把批評文章變成一席盛宴,一場回味無窮的旅程。
第二,議題的公共性。在現有的學術體制里,“80后”批評者被作為專家培養,這當然不是壞事,在浩瀚的現代知識體系里,不可能奢望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出現。不過,無論論述的議題多么細微,在深層次上都不應是封閉的,而是向全人類的精神歷程開放?!?0后”批評者目前表現出的對于“新人”問題的關注,對于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討論,對于過度表現“自我”的文學的批評,都表現出這一群體對議題公共性的自覺珍視。
第三,體驗的時代性。在文學批評的漫長傳統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問題意識”,每一代人的情感結構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可見的差異。上一輩的很多體驗很重要,也就此寫出了很優秀的作品,但未必在我們這一代這里構成有效的甚至是必要的問題。比如莫言寫饑餓,寫壓抑,寫生活的荒誕與變形,作品十分精彩,但很難讓城市化一代的讀者感同身受。和前輩相比,“80后”批評者不必擔心自己的體驗是“小”的,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而且只有從自己的具體體驗出發,才能真實地走向普遍的道路。我們真正期待的是面對時代發言的文學批評,是從我們的時代出發,通過文學的反映與構想,來參與更普遍性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