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人”是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和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阿壩州九寨溝縣交界的岷山東端摩天嶺群山峻嶺之中居住的一個族群的自稱。上世紀50年代初,被登記為藏族,他們自己和學術界多數學者認為是白馬氐的后裔。
白馬人民俗文化是隴南最具特色的文化。他們的信仰、習俗、服飾、歌曲、舞蹈、婚俗、民間美術、手工技藝、游藝活動等,都有著與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特點。白馬人每逢重大民俗活動都是全民參與,他們的民俗活動集中而豐富、多樣而獨特,其中蘊含著白馬人對人生、生活、未來的思考和態度,并構成了獨具特質的民俗文化樣態。
隨著白馬人生存條件的不斷改善,白馬人民俗文化正在加快消失。2008年以來,在當地政府和學者的努力下,通過問卷調查,摸清了白馬人民俗文化的分布和保存情況及大概范圍。眾多專家、學者組成的采錄隊伍,多次前往白馬人村寨,運用錄音、錄像、照相、文字記錄等方式為白馬人民俗文化留存了珍貴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多在當地流傳,可以說白馬人民俗文化仍是藏在深山人不知的狀態。本版特選取白馬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進行展示,希望有助于白馬人民俗文化走出深山,讓更多人了解。
薛堡寨火圈舞
街火旁講故事
“烤街火長節”以寨子為單位,以火為紐帶,全民參與的一項重大活動,從臘月初八開始,到第二年正月十七結束,歷時四十天。烤街火長節包括湊柴、烤火、講故事、聊天、跳舞、正月十五迎火把等活動。在這四十天時間里從不間斷,年年如是。
薛堡寨池哥晝
關于“池哥晝”的起源有很多不同傳說,其中一種認為是為了紀念白馬祖先生存的艱辛,便有了這種白馬面具舞。另一種認為面具舞中四個池哥代表阿尼嘎薩四弟兄。圖中薛堡寨池哥晝中四個舞者用黑絲帕包著臉,意思是皇宮里的三個女子,送皇帝的三女兒嫁給癩蛤蟆,在路上要經過村村寨寨,作為皇上的女兒和皇宮里的女子感到與癩蛤蟆做親是令人羞恥的事,所以用絲帕包著臉面。
甘晝
“甘晝”是一種情景性儺舞,由四個男性頭戴女性微笑面具、身著民族短裝、外罩花坎肩、雙手持牛尾刷表演。甘晝是表現婦女養育孩子、做飯、縫制衣服等操持家務的組舞。
薛堡寨麻晝
麻晝舞是一種娛神、祭祀性的集體面具儺舞。麻晝舞被附近漢族群眾稱為十二相,其實只有6個角色,代表十二生肖,第一相用獸王獅子頭代表鼠和羊;第二相是牛頭,并代表馬;第三相是虎頭,并代表狗;第四相是龍頭,并代表猴;第五相是雞頭,并代表蛇;第六相是豬頭,并代表兔。
麻夠池·闖人墻
“麻夠池”是堡子坪正月十六下午天快黑時表演的情景性舞蹈,表演由分成兩隊的男性民眾共同參與。每隊由1位手拿木劍、頭扎紅色布條的將軍領隊,民眾手拿木劍扮士兵跟隨。表演場地主要在山上和寨中開闊地,表演過程有山上殺羊、廟前祭神、燒肉、吃肉;兩軍山上練兵、出征、交鋒;兩次下山進村闖人墻;寨中激烈交戰。表演行進動作較隨意,以跑、跳為主,兩軍交戰場面中舞步固定,有屈膝跨步、下蹲、左右甩刀、沖刺等廝殺交戰動作。整個過程是對祖先的緬懷,也是對后代的警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