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劉彥君(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話劇研究所所長)
祖籍河北安國,中央戲劇學院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話劇研究所所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中國戲曲學會理事,國際戲劇評論協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
出版學術著作15種,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文藝研究》《文學評論》《藝術評論》《中國戲劇》《劇本》《新劇本》等全國性重要報刊發表戲劇方面論文、評論等400余篇。多次承擔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課題和部級、院級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曾獲“國家圖書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戲劇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戲劇的蟬蛻》《欄桿拍遍——中國古代劇作家心路》《梅蘭芳傳》《東西方戲劇進程》《圖說中國戲曲史》《中國戲曲發展史》(四卷本,與廖奔合作)《中外戲劇史》《中國戲曲發展簡史》《從傳統到現代——戲曲本質論》《戲劇鑒賞》《中國話劇現場》等。
戲劇與城市,在新的歷史時空中并翅騰飛
戲劇由于它的社會性和公眾性質,與城市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從理論上來說,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論證出戲劇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來。如戲劇是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形象,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是一個城市的精神領地,等等。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戲劇演出對一個城市的物質進步,對一個城市的精神成長的見證。劇場作為一個具有交流和溝通作用的公眾場所的功能和作用已不容置疑。它能夠匯聚一個城市的文化風情、人文圖景、精彩瞬間,能夠匯聚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共同的情感、意志、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表達這個城市的歷史精神和時代愿望,以及他們各自所秉持的那種自強不息、開放寬容的情懷和信念,并最終為來自不同城市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同。
而城市對于戲劇的發展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城市擁有最現代化的劇場。城市具有最先進的有關戲劇發展的各種理念和資源。如各類演出平臺、資助平臺、資訊平臺、評獎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等等。這些對于戲劇發展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城市也具備相對高水平的觀眾。城市多是政治、文化、高科技的中心,各類精英也大多集中在城市。他們也許不懂戲劇,但他們有娛樂的要求,有較高的修養,也有較高的收入。對戲劇來說,在現代年輕受眾的審美口味和戲劇藝術間搭建一座橋梁,是他們成功的保證。實際上,活躍于北京、上海等各個大城市的民營劇社,依靠的就是城市白領群體的支持。
當然,與理論闡釋相比,實踐的意義似乎更加重要,因為它具體如物質般決定著戲劇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與走向。正是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隨著戲劇在社會生活中重要性的逐步提高,全國各類戲劇園區和演出場所的建設越來越多。一些戲劇走向了社會化的發展模式,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而網絡發展,政府資金資助模式的改變等因素,也構成了城市發展與戲劇發展的同步關系。下面,就從以上五個方面進行講述。
國家大劇院與卡索爾頓藝術節聯合制作的羅西尼喜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劇照 王小京 攝
上海芭蕾舞團表演的現代芭蕾舞劇《簡·愛》劇照 王小京 攝
一 戲劇園區的建設
至2009年,上海市僅話劇演出場次就高達3000場,而話劇中心一年制作了33臺新戲;在這一戲劇園區打造的過程中,仿佛一夜之間,20余家民營劇社全部撲向上海市場參與競爭。“京東戲劇基地”正在按照規劃逐步實施,以9劇場為品牌,以眾多小劇場群為基地,以各小劇場為核心區的發展戰略,將推動北京戲劇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兩地率先仿照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日本澀谷等地的戲劇發展模式,開始了建立中國城市戲劇園區的探索。
2003年,上海市靜安區率先在自己轄區內開始了“戲劇大道”的規劃,2009年,這個商業文化街區改名為“現代戲劇谷”。這是上海市探索戲劇文化向戲劇產業延伸的一次全新嘗試。戲劇谷以靜安區為中心而又不局限于該區,輻射了上海市區中心和西部地區幾乎所有的重要劇場,形成了面積約3平方公里的“S”形帶狀街區。以安福路為中心,集中容納著美琪大戲院、百樂門、上海戲劇學院等20多個文化單位和劇院。其定位非常明確:戲劇平臺的服務商、戲劇資源的集成商和戲劇環境的營造商。
其“四大平臺——推廣、資助、演技、演出”的全方位建設,在2003年當年就有了社會和經濟雙效益。至2009年,上海市僅話劇演出場次就高達3000場,而話劇中心一年制作了33臺新戲;在這一戲劇園區打造的過程中,仿佛一夜之間,20余家民營劇社全部撲向上海市場參與競爭;一度曾經出現《武林外傳》《杜拉拉》《鹿鼎記》《茶花女》《漂移》等5部作品同時在外巡演的盛況,在全國演出市場最早樹立起上海話劇的響亮品牌。
2007年,北京東城區正式啟動了“戲劇文化城”的建設,推出了“戲劇東城”的口號,出臺了《東城區關于推進首都戲劇文化城建設的若干意見》,制訂扶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聚合戲劇資源,為藝術院團、專家、編創人員、演出場所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戲劇文化繁榮發展。2009年,區政府承辦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話劇藝術發展論壇,宣傳東城戲劇文化特色,促進戲劇交流發展。
值得一提的還有北京9劇場的建設與開發。為了更好地適應戲劇發展的需要,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9個劇場”經過數年的培育,在2009年正式更名為北京“9劇場”。經過了五年的經營積累和市場建設,北京9劇場的品牌效應和市場經營成績十分突出。在北京歷年的小劇場戲劇市場中,9劇場占據份額最大,演出劇目94個;話劇演出場次835場,培訓、講座等活動場次146場,全年總場次為981場;全年營業劇場6個;平均每場演出2.7場次;全年觀眾數量為16萬人次;票房總收入500余萬元;場租收入342余萬元。無論是在演出場次還是演出劇目數量上,9劇場連續兩年保持著全市第一的紀錄,并創造了同一晚上演出6個不同劇目的新紀錄,以及每晚平均上演場次2.7場的最高紀錄。
隨著9劇場品牌的確立和市場份額的擴大,9劇場在成立初期規劃的“京東戲劇基地建設”在2009年也初現規模。在垡頭文化中心、798藝術創意園區、化工八場等地,已經開始著手改造建設為小劇場;在呼家樓小學、鳥巢等地,也正在為劇場開發做出市場預測和分析,準備再建設6至10個小劇場。“京東戲劇基地”正在按照規劃逐步實施,以9劇場為品牌,以眾多小劇場群為基地,以各小劇場為核心區的發展戰略,將推動北京戲劇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不僅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的劇場文化建設也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武漢人藝在2009年12月喬遷新居后,建立了一個名為“1001戲劇沙龍”的組合劇場群落。沙龍含話劇劇場、兒童劇場、D5空間、親子劇場、COFFEE沙龍和畫廊六個部分。
中國兒藝小劇場親子劇《小吉普·變變變》劇照 中國兒藝提供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許培鴻 攝
二 劇場建設與經營
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北京20多家小劇場演出逾3000場,演出劇目160個,其中新劇100個,觀眾多達60多萬人次。2012年,北京61家(不完全)營業性演出場所全年演出收入達9.3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59%。可以說北京正在形成一個體制內外、高端低端、多元多樣、競爭共贏的舞臺演出大市場。
戲劇園區打造之外,劇場建設也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以北京為例,近年北京演出場所數量的增加穩居全國之首。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北展劇場、首都劇場、解放軍歌劇院、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劇院等劇場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演藝機構及演出商爭相搶占的演出平臺。據統計,北京以上大劇場平均每年演出戲劇300場左右,演出劇目80個左右。其中最突出的無疑是集演出、創作、經營三位一體的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級文化事業單位、目前國內最強勢的藝術機構,短短5年的時間,已經成長為“吞吐量”世界第一、“生產力”及經營業績全國第一的行業老大。
大劇場的周圍,一大批更加時尚、前衛的民營小劇場也紛紛現身。如蜂巢、蓬蒿、聚敞、繁星、雷劇場、麻雀瓦舍、新工人劇場等。幾年間,北京的小劇場就由原來的10余家增長為20余家。這些劇場不僅讓更多的年輕戲劇人有了創作的機會和平臺,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和有關部門的關注,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支持,給小劇場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北京20多家小劇場演出逾3000場,演出劇目160個,其中新劇100個,觀眾多達60多萬人次。
大劇場和小劇場的建設推動了戲劇在全國各地的發展和繁榮,特別是在首都北京。據北京演出行業協會統計,2012年,北京61家(不完全)營業性演出場所全年演出收入達9.3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59%。可以說北京正在形成一個體制內外、高端低端、多元多樣、競爭共贏的舞臺演出大市場。
與劇場建設相匹配的是劇場的經營。在這方面,近年來也有著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嘗試。
國營劇場的經營,在戲劇院團改制之后多以開辟“親子劇場”為主要盈利模式。“親子劇場”主要針對中國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消費習慣而建立。經營策略多采用會員制、套餐制等商業手段以吸引觀眾。這一模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成功挽救過日本兒童劇團的演出危機,而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漢、合肥等大、中城市,也已幾乎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了。這種“親子劇場”的經營形式不僅是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全新探索,也是各地戲劇院團在劇場管理方面改變經營理念的全新嘗試。
民營劇場近年的經營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商業、非商業,喜劇、非喜劇,實驗、非實驗……戲逍堂、繁星戲劇村、聚敞現代藝術中心、雷子樂“笑工廠”等民營劇社的掌門人都強調“泛劇場”概念,除了正常演出外,他們還采取舉辦跨界表演,引進國外交流項目,為有潛力的創作者提供機會和便利等等措施來擴大影響。
由北青集團控股、落地于一個汽車經銷商俱樂部里的劇場“盈之寶”的生存策略是尋找投資商和贊助商。他們先是制作一些比較吸引眼球的戲劇引起關注,得到投資商的贊助之后,小劇場的收益開始持平,一年之后就會稍有盈利了。對于劇場的經營,他們實行的是“綜合營銷”戰略。并仿照“前店后廠”的食品加工模式,創造了“前場后社”的概念,劇場、劇社聯動,最大限度地開發劇場聯盟資源,通過各環節的聯動,將雪球越滾越大,以實現在全國城市的巡演。
戲逍堂做戲劇,與家樂福開超市、肯德基炸雞腿一樣,目標是工業化的流水線產品。2009年9月,戲逍堂獲得了北京楓藍小劇場的長期經營權。在與商業地產的碰撞、談判和實際運營中,戲逍堂找到了一條小劇場運營的特色路線。2011年,他們獲得了兩個億的風險投資,計劃近年內再建數十個小劇場,形成戲逍堂的院線資源。
目前,戲逍堂在上海、濟南、青島等地都有了自己的專門劇場。他們把在北京大本營演出獲利的劇目,由當地加盟商進行排演,票房收入按約定的比例分成。他們堅信,將來連鎖店能夠達到24至30家時,盈利模式也會發生改變,到時可能光靠發行就能賺錢了。
東方先鋒劇場的維系主要靠合作與票房。意大利小劇場戲劇節、亞洲城市青年戲劇節、兩岸當代青年戲劇演出季、北京青年戲劇節……這些與北京戲劇家協會合作的項目,積攢了東方先鋒劇場“高品位”的口碑,造成了演出市場的火爆。同時,對上演劇目近乎苛刻的選擇,也為劇場的票房收入奠定了基礎。
實景劇《印象·劉三姐》劇照 新華社發
話劇《雷雨》劇照 國家大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