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里的煤海贊歌:快樂與堅守——記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淮北礦業杯·全國煤礦職工攝影展覽
堅守矸子山 董化新
煤海贊歌 黃啟軍
攝影家、新聞媒體人(左二起)崔新華、解海龍、于文國、李舸、賀延光、姜平被授予淮北礦業“榮譽礦工”稱號 李 拓 攝
上善若水礦工情 劉志鋼
可愛的寶寶看到爸爸的參展作品,高興得臉蛋嘟嘟圓 李 拓 攝
淮北的四月,春光明媚。城市的街道上,多了一些胸掛相機的人,有的不時拿起相機拍照,快門的“咔咔”聲與歡笑聲交融在一起。
“我玩相機20多年了,估計拍過的膠片都有一小卡車。”這話是不是有點夸張?但當你看到河北邢臺老礦工宋春耕真誠的眼神時,你信了,正如他所說,“一路與攝影結緣,離不開礦上的大力支持。”
如今,煤炭行業遇到了暫時的困難,但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卻一步步堅持過來:曲藝大賽中有朗朗笑聲、集郵天地里有靜默的專注、書法展覽里有騰飛的精氣神……4月8日,在安徽淮北舉辦的全國煤礦職工攝影展覽,傳遞出微笑、執著、快樂等太多內涵。中國煤礦攝協主席白海金以紀實攝影為導向的征集策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年來煤炭工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發展變化,展示了煤礦職工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
中國煤礦文化宣傳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煤礦文聯副主席龐崇婭,淮北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王明勝,中國煤礦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強,中國煤礦攝協主席白海金等出席了開幕式。龐崇婭代表主辦單位向淮北礦業頒發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特別貢獻獎”,白海金宣布淮北煤礦攝影創作基地成立,這是中國煤礦攝協成立的第一個攝影創作基地。
著名攝影家解海龍,中國攝協副主席、《人民日報》攝影部主任李舸,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青年報》圖片總監賀延光,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工人日報》攝影部主任于文國,著名攝影家崔新華、姜平在開幕式上被授予“榮譽礦工”稱號,他們都對此次攝影展作出高度評價。崔新華和姜平還為煤礦系統攝影愛好者作了豐富詳實的攝影講座。
“我們一起堅守”
冒煙、著火和塌方,這是老阜新人對矸子山的印象。曾經的百里煤海,已經漸漸被蒼翠的林海覆蓋。《阜新日報》資深記者董化新的攝影作品《堅守矸子山》獲一等獎,用執著和熱情記錄了矸子山的感人場景。
“矸子山是阜新煤礦轉型的一個典范。”董化新十余年里將鏡頭對準阜新的各個礦區,他說矸子山的女人讓他感受最深。“這些女工一直堅守在那里,為國家回收殘煤,雖然環境惡劣,但個個精神飽滿、工作熱情。她們是阜新礦區的半邊天。”
“你看,她們的口罩那么黑,捂得那么嚴實,但苦中有樂。礦工的思想最純凈,對事業最執著,需要弘揚這種精神。”董化新介紹到,這些女工年紀在四五十歲左右,都是礦工家屬,為阜新礦區的轉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隨著殘煤的減少,駐留人員也越來越少,但目前還是有幾百人在那里堅守。
“堅守”,是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全國煤礦職工攝影展覽所呈現的照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一張張真實的照片,呈現了普通礦工在井下、地面、高架上的身影,他們或者在鋪鐵道、挖煤泥、放水、漆彩、搶修,或者在休憩、巡視、鉆孔……當礦工們面向觀者的時候,要么是專注的職業表情,要么是開心的微笑。
煤礦工人的氣質是什么?對此,安徽淮北礦業的尹萬軍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用作品《礦工兄弟》表達出來:黑白照單純嚴肅;一高一矮兩礦工并肩行走,親密無間;臉雖然黑黑的,目光卻炯炯有神。在攝影展開幕式的現場——淮北市文化活動中心,他忙不迭地給參加攝影展的“兄弟們”照相。“兄弟齊,泰山移。”他轉身跟記者說了這句話,又忙著拍照去了。
照片中“真實的謊言”
真實,是紀實攝影的第一要義。但二等獎作品、安徽皖北煤電黃啟軍的《煤海贊歌》,卻用照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謊言”。
《煤海贊歌》的拍攝是真實的,但是出鏡的放水礦工出于對下井拍攝的領導的尊重,不像平時工作那樣裸身上陣,而是穿上了厚厚的礦工服。黃啟軍萬萬沒有想到,這張他本來打算刪除的照片,居然能在本屆攝影展上獲獎。他一開始在井外拍,盡管開了閃光燈,仍然沒用,一急,就沖進去了。
“那個礦沒有瓦斯,在煤礦安全人員的陪同下,相機可以帶進去。”黃啟軍笑著說,“我盲拍的,都跑焦了,那水嘩啦一出來,我們的衣服都濕透了,相機還好沒報廢。”
一直跑煤礦口的李舸在觀展過程中頗有感觸:“煤礦題材的作品,其實不好拍,容易落俗套。這次攝影展展出的作品卻多了不少新的視角、新的創意。以往那種形式感強的擺拍作品明顯減少了,有真情實感、有故事、有情節的作品多了。”
李舸特別提到《上善若水礦工情》,那是一幅觀念攝影作品,一位藍衣白褲的時尚女青年親切擁抱白色紙板上與真人一般高矮的礦工人像。“女孩去擁抱,多生動呀。不一定要拍兩口子之間擦汗、遞水。影像應該有隨意性、去標簽化,應該反映攝影者的心理感受。”
李舸認為,今天的煤礦不只是“井下”的概念,產業鏈很寬廣。一個煤礦企業由于高度機械化生產,很可能沒幾個人,而紀實攝影就應該更多地關注這樣真實的鏡頭,不能固守過去的觀念。
簡單的快樂飛起來
注目,駐足,回味。在全國煤礦職工攝影展展廳里,來自全國煤礦系統的參展人員、觀摩人員以及煤礦技術學校的學生,都把這次展覽當成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
爸爸的作品被懸掛在墻上,媽媽會帶著一歲左右的孩子來參觀。孩子胖嘟嘟的小手指向爸爸的攝影作品時,全家人臉上都笑開了花。有彎著腰看的、側著頭看的攝影愛好者,有三兩成群議論點評的朋友,還有小姑娘面露驚訝或羨慕的神情。
“我們希望,這一幅幅攝影作品將是一扇扇窗戶,透過這一扇扇窗戶,你可以看到中國煤礦企業的前進和發展,看到中國煤礦工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居住、飲食、服飾、節慶,還有歌唱、舞蹈、勞作、交往……我們希望,這一幅幅攝影作品將是一座座橋梁,沿著這一座座橋梁,你可以了解礦工,聆聽煤礦工人的低吟與豪唱,感知他們的情感、信念與向往……”淮北礦業黨委常委、中國煤礦文聯副主席張宇在激動之余寫下這樣的篇章。
安徽皖北煤電退休職工黃淑俠把鏡頭帶進煤礦的普通人家,每一張家庭合影都講述著共同的幸福理念:平安、健康、和美,就是幸福。近兩年的時間里,她走街竄巷,拍攝了百余張全家福、夫妻合影。“本來想四季都拍,但很多時候,礦工家里人員不齊。我拍攝了勞模家庭、學習型家庭、孝順家庭和傷亡家庭。”就這樣傻傻地堅持,她感動了被攝者,也目睹到一幕幕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有個小孩得了白血病,在做化療。我理解化療的痛苦,所以想起來心里就很難受。”
女人總是有著同樣豐富的情感神經。安徽淮北礦業王冬梅每年都會自助游。“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只能讓人思想更深刻、靈魂更簡單。”她從旅游中體悟人生,感受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的“單純的快樂”。她的作品《嬉》中,一位柬埔寨小女孩裸身在雨中快樂地奔跑,小女孩古銅色的背影與沙地里淤積的淺褐色雨水形成反差。“那是旱季里的一場雨,小女孩的眼神非常快樂,我還拍了她的正面照。”回憶當天的情況,王冬梅感慨到,早上參加了隆重熱鬧的柬埔寨婚禮,然后就是一場大雨,等到雨停又親眼目睹一個小孩被車撞死的情形。“一天之內體會了大喜大悲,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生命。”
細節最美,最有生命力
作為本次攝影展的評委,解海龍、于文國、中國煤礦攝協副秘書長張潔等都對參展作品給出了高度評價。
來自全國煤炭系統560多人的2100多件作品,經過評委會的篩選、初評、終評,評出一等獎5件、二等獎10件、三等獎20件。加上優秀獎和入展作品,最后展出作品235件。“稿件還是比較多的,片子質量提高很多。有的照片參加攝影國展也能獲獎,也就是說‘路子比較對’。解海龍號召煤礦職工多留意身邊的豐富多彩,好作品不一定需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拍,更重要的是對生活的體驗。“攝影沒有更多的技巧可言,勤快點,多讀書,多拍,就出片子了。”
在表揚煤礦攝影愛好者“渴求知識,希望進步”的同時,解海龍也批評了當下的攝影界,他說到:“攝影界每年都會出現一些問題,都是因為過于追求功利、目的性太強,從而讓自我失去發展的方向。攝影還是要多顯現正能量,不要讓很多消極的內容在社會上流傳。”
于文國把礦上的攝影愛好者們親切地稱為“土藝術家”。“拍煤礦,他們有天然的優勢,因為熟悉工作、生活的種種細節,所以就能出精彩的作品。這樣的作品有生命力,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考驗。”他不建議煤礦基層職工去追逐風光攝影,畢竟要進入風光攝影的專業領域要有色溫、色調控制和底片大小控制等等,基層職工并不具有優勢,“還是要揚長避短,挖掘身邊動人的東西,用細節說話,就是攝影的最大魅力”。
“這次評選可以說是國內攝影展評選中最公正的一次。”評委張潔很自豪地說。原來,評委們采納了解海龍的建議,用不同顏色的扣子投票評選作品,這使得每個評委沒有偏袒的可能。
本屆攝影展落幕了,煤礦攝影愛好者們新的航程又開始了。下一次,或許能看到山東境內世界上最熱的礦、陜西大學生能開汽車穿行的山洞煤礦,能見到更多“零瓦斯”礦中礦工奮戰的身影以及礦上特別改造的防爆相機在井下所攝的珍貴鏡頭……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