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哲與藏族老爹
在文學界,有一位作家被公認為中國“漂泊文學第一人”,他就是北京作家協會一級作家劉增哲,筆名曾哲。
從事文學創作30年來,劉增哲共發表文學作品約200萬字,出版作品20余部,曾獲得第三、五、六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第二、三屆老舍文學獎,首屆新世紀北京文學獎,2008年“正泰杯”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等獎項。由他主編出版的《漂泊者之旅》《在路上》《走讀西部》等三套“漂泊筆記”叢書,被評論家認為是當代漂泊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于2003年當選為北京市第五屆“首都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2006年榮獲第三屆北京市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在當代作家中,劉增哲是走過少數民族地區最多的一位,曾獨自一人考察過內蒙古、新疆、青海、云南、四川、貴州、廣西以及西藏等西北、西南邊境的2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在2000年至2011年這十余年間,劉增哲分別到云南獨龍江獨龍族聚居區、新疆最西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木吉鄉、西藏自治區洛扎縣拉康鎮深入生活,并用自己的稿費和在北京募捐來的款項為當地各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學,總計捐獻個人稿費收入20余萬元,募集捐款捐物價值近百萬元。他根據這些生活素材潛心創作的文學作品,如小說《一米二米三》《帕米爾案件》《美麗日斑》等,成為他新世紀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品,在獲得廣大讀者好評的同時,也為他贏得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老舍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的肯定。
然而,在劉增哲給貧困的少數民族學生帶去希望的時候,他的獨生子卻在2007年罹患淋巴癌,至今已6年,雖經過兩次手術、化療,但仍未痊愈。這對劉增哲一家人來說,從精神到經濟上無疑都是沉重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增哲一方面千方百計為兒子尋醫問藥,一方面仍堅持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默默奉獻,體現出一位父親的愛心,更體現出一位作家博大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