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火爆背后有隱憂
在近日美國電影協會發布的報告中顯示,中國在2012年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近十年來,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從小規模的興盛一路發展至今日的爆發。不過面對如此繁榮的景象,其背后依舊不乏隱憂。
首先,對于2012年的中國電影來說,國內外市場可謂“冰火兩重天”:國內市場的總票房成績達到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海外票房與銷售收入卻僅有10.63億元,同比減少48%。海外市場延續2009年以來的頹勢急劇萎縮,中國電影“走出去”的能力堪憂。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大獲全勝,卻無法如預期那樣獲取海外市場。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所長丁亞平指出,能不能走向國際、站穩海外市場,對于努力實現國際傳播的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挑戰,也是其國際化程度的標志。當前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表現持續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難以提供原生態的、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故事,而少數幾部制作精良的國產電影也總是“戴著鐐銬跳舞”,在類型和題材方面都比較單薄,并且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文化折扣。從故事題材來看,全球熱賣的影片多是基于未來時空或虛擬時空展開,打破了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隔閡;不少國產電影卻反其道而行之,反復圍繞本土或歷史題材進行翻拍,這勢必會影響海外觀眾的接受度。
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競爭乏力,另一方面,進口電影在中國的票房成績總量雖高,但也呈現出差異化現象。像《復仇者聯盟》這樣的好萊塢大片,在各個國家都是賣座片,在中國的票房同樣延續這樣的好成績。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曾在奧斯卡等電影節上獲獎的作品,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國王的演講》卻在中國市場遇冷,慘遭“影院幾日游”的命運。而剛剛上映的《逆世界》以及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劫案迷云》等在其他國家反響平平的作品,國內的觀眾則是相當偏愛,僅在中國的票房就能與其他國家的票房總和打個平手。
針對這樣的現象,影評人賽人談到:“進口電影在國內電影市場中有著迥然不同的境遇,這是由于多種因素造成的。即便是同一個導演的作品,結果都會大相徑庭,因此要根據不同作品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例如,去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內地創下5.7億元的票房佳績,并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觀眾認可它是一部將3D和故事本身完美融合的佳作。同樣是李安導演的作品,2001年的《臥虎藏龍》卻沒有這樣幸運。《臥虎藏龍》曾經是締造美國歷史上最高票房的外語片,全球票房收入高達2.28億美元,還被西方影評人盛贊“影片讓觀眾在欣賞東方文化的同時也體味到了莎士比亞式的悲劇色彩”。不過,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卻并不怎么出眾,李安以武俠片的外在形式刻畫人物的精神世界,這種嘗試讓不少國內觀眾覺得武打場面不夠刺激,看著不過癮。
文化上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觀眾對于電影作品的偏愛各有特點。除此之外,觀賞習慣也是左右票房成績的關鍵因素,在這一點上,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表現得最為突出。雖然在《國家寶藏》之后,他在美國影壇早已風光不再,且身陷債務危機。他為了還債不斷接新片,更導致他的名聲越來越差。但是無論美國媒體如何戲謔他是“票房毒藥”或者“爛片之王”,尼古拉斯·凱奇在中國市場依舊有著不弱的號召力:從2005年至今,他的十余部電影在國內上映,總票房高達4億元。賽人認為,這主要是由于他在內地有相對固定的觀眾群。“他的電影一出來,人們馬上會聯想到炫目的視覺效果、緊湊的情節設置以及激烈的打斗場面,而每一次都沒有讓喜歡他的觀眾失望,所以去看尼古拉斯·凱奇是一個相對保險的選擇。而對于電影批發商來說,以每部150萬元至300萬元的價格買斷尼古拉斯·凱奇的電影在國內的電影放映權,卻能夠收獲幾千萬元的票房,從性價比來說也很合適。”
隨著更多的“80后”甚至“90后”日漸成為電影市場中的消費主體,像《泰坦尼克號》3D版這樣的作品就意外收獲了極高的票房。對此,北京華星UME影院副總經理劉暉告訴記者:“這部電影在票房上的成功,除了它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懷舊情緒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為主流消費群體的觀眾十幾年前并沒有看過《泰坦尼克號》的2D版本,他們完全是當做一部新電影來看的。”
劉暉認為,由于進口電影的成本不斷推高,看準大部分年輕觀眾的口味是非常必要的。類似《變形金剛》《碟中諜》等系列的作品,故事性強、動作場面吸引人,國內觀眾比較能夠接受。當然也有例外,剛剛在第85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獲得3項大獎的音樂片《悲慘世界》,上映之前有不少業內人士都對它的票房十分悲觀。但是從結果來看,該片雖然無法與《西游·降魔篇》《霍比特人》等同期上映的商業電影相比,但其票房遠遠高于以往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很多的年輕觀眾接受、喜愛它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表演風格,并且通過微博等新興傳播方式即時分享,甚至還有人連看了幾遍。”因此,在未來,觀眾口味的分散將會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必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