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對渴求的比喻,是理想和夙愿的象征,是對志向與抱負的形象化表達。它的根本內涵是超越,它的實現有賴于堅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奮斗。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三千年前,我們的先人記載下的這首描寫對淑女朝思暮想的小詩,成為中華文化詩典的開篇。千百年來,億兆烝民渴望豐饒的夢、追求愛情的夢、希冀物阜民康的夢、期盼天下太平的夢,在華夏大地上衍化出一首首詩、一段段傳奇、一出出戲劇,在一家一戶、一村一落、一城一郭中創生、衍化、傳承。兩千年前,我們的先賢在《禮記》中,梳理出一個民族共有的“大同社會”的夢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以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在上下求索富裕、和諧、自由之夢,實現從小康直至大同理想的漫漫長路上,我們登上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峰頂,也經歷過被瓜分豆剖的最危險的時刻。窮且益堅,愈挫愈奮,中華民族尋夢的堅韌精神,隨著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而勃發,中華民族尋夢的扎實腳步,隨著改革開放而迅捷,中華民族尋夢的集體意志,在自信、自覺和自強的激勵下而日益堅定。
2008年,在北京,中國向世界發出邀請,請柬上寫著“One world,One dream”。2013年,春播時節,全世界都在研究著中國發展新戰略的形象表述——“中國夢”。這是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融為一體的夢,它匯集了億萬國民熱愛祖國的理想情懷,所以“每個夢里都有你的夢”,它凝結著新一屆領導集體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執政理念,所以這個夢里也容納著每一個人的夢想。
在中華民族尋夢的歷程中,我們的先輩曾經把夢想鑄成這樣的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當我們踏上復興之路的時候,我們也曾經因“河山只在我夢縈”的吟唱而動情,也曾因《夢回唐朝》的節奏而沸騰,也曾和著體育館中的節拍唱過這樣的歌——“你的夢和我的夢,每一個夢都來自黃河,五千年多少中國夢,內容始終一個……”
在中華民族尋夢的歷程中,文學藝術不僅在追求著自己的夢想,也始終在為實現集體的、個體的夢想或引吭高歌、或奮筆疾書、或點染勾畫。
時移代易,藝文遞變,人民群眾關注文藝的焦點在轉換。如今,電視藝術成為文藝百花園中最受矚目的一枝。既已成為眾望所歸,就要有不負眾望的所為。熒屏連著你和我,夢想牽引每顆心。在電視上看各種“達人秀”,總是不自覺地愿意給從英文“talented”轉換來的“達”,加注上“己欲達而達人”的內涵。在電視上看“感動中國”、看“尋找最美鄉村醫生”、看“夢想合唱團”……總有一種感覺,在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現實也在呼喚著向上、向善、向美好生活邁進的夢想。
中國夢,不是復歸唐朝的舊夢,而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實現全面小康的嶄新藍圖。把億萬個追求美好生活的漣漪,凝聚到建設美麗中國、美好生活的大潮中來,“令民與上同意”,電視藝術有這樣的動員義務、有這樣的傳播使命。
中國夢,不是凌空蹈虛的幻想,而是植根于當代中國、立足于國情民意的理想。成就中國夢,需要扎實的心態,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跋涉,忌空談、做實事,敢于直面、善于解決人民群眾提出的問題,激勵上進心,鼓舞奮斗的意志,搭建民族的大舞臺,也支撐民眾的小劇場,電視藝術有這樣的社會責任、有這樣的價值擔當。
中國夢,不是固步自封的狹窄設計,而是面向世界、關注未來的開闊矚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長補短是為自強,借鑒創新活力不竭,不盲從也不盲據,把自主、自尊和自勉融會貫通,敞開胸襟、放開視野,把眼光放出去,讓世界走進來,電視藝術既是窗口就應該對流。
成就中國夢,需要電視藝術科學、溫馨、開放、創新的藝術表達,在這一“達人”的過程中,中國電視藝術也將實現自己重塑世界傳播格局的夢想。
(趙彤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究部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