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偉與妻子楊姍姍即將到德國演出
王宏偉拍攝的西藏鹽井
6月下旬,受德意志文化演出交流中心的邀請,中央音樂學院青年鋼琴家楊姍姍將遠赴德國,在柏林愛樂音樂廳奉獻一場名為“如此姍琴”的獨奏音樂會。屆時,現場不僅有琴聲悠揚,而且還有歌聲豪邁——楊姍姍的丈夫、總政歌舞團歌唱家王宏偉將作為演唱嘉賓,在這個國際舞臺上亮出“中國好聲音”。
有道是,新疆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溫泉縣有兩大“特產”,一是被稱為“娃娃魚”的新疆北鯢,一是長著一張“娃娃臉”的總政歌舞團歌唱家王宏偉。
曾經的溫泉縣城,在王宏偉的印象里,“一個馕可以從東滾到西”。他總想逃離,去看看外邊的世界,于是他就歌唱,拼命地唱,忘情地唱,用心地唱……當他在2000年舉起第九屆全國青年電視歌手大獎賽專業組民族唱法金獎獎杯時,當他在2008年亮相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現場時,他陡然發現,世界再大,舞臺再絢爛,他還是惦記著相依為命的母親端上的一碗蛋花湯,還是忘不了兒時哼唱過的那些民歌小調,還是走不出戰友急切而溫暖的目光。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歌唱。只是他的歌聲不再單薄,而是有故事,有情感,有涵養。
他讓自己沉在生活的底部,“搞藝術的,就是要經常在生活的土壤里‘打滾’,這樣才踏實,才有所作為。”
2012年12月13日清晨,王宏偉跟隨中央電視臺《中華民族》欄目組,來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看望95歲高齡的哈薩克族老人那孜依爾,聆聽她講解當地民歌的特點與風格。中午,王宏偉頂著嚴寒,在胡楊林里和照壁山鄉阿拉蘇村60歲的民間藝人楊永林進行山歌對唱,這一唱就是兩個小時。
作為一名軍旅歌唱家,王宏偉和他的同道一樣,把為基層官兵歌唱視為天大的責任。所以,他一路走,收獲一路的感悟。
戰士的純樸與可愛,令他感懷不已。一些邊防哨所,綠色最為稀缺。“西藏崗巴縣境內有一個名叫塔克遜的邊防連,一年四季幾乎看不到綠顏色的東西。我來到這里演出,官兵們把種植在溫室里平時舍不得吃的幾根大蘿卜當作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了我。我從來沒有意識到幾根蘿卜還有千鈞重。”盡管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了,但王宏偉對這幾個蘿卜依然印象深刻。今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他以一曲《甲板上的馬頭琴》,頌揚了戰士們激越的豪情和寬廣的胸懷。
“多年的為兵演唱,我面對的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聽的不僅僅是一支歌、一個聲音,他們未必都有‘音樂的耳朵’,可以說他們完全是用心在聽,那么你就要用心去唱,只有心與心相撞,才能心與心相通。把自己放進去,而且要唱出歌之外的東西,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在碩士畢業論文《中國民族男高音演唱藝術初探》里,他寫道。
要實現“唱出歌之外的東西”,王宏偉明白,“功夫在詩外”。
王宏偉喜歡閱讀梅蘭芳,家里有他的全集、唱片,還有傳記。“梅蘭芳先生說過,唱戲的人心要干凈。如果一個人想法太多,顧及太多就唱不好。我越來越感覺這是至理名言”,王宏偉還從梅蘭芳身上感受到一種“孤獨”的情懷,“如果一個藝術家的生活太優越,他恐怕難以成就自己”。所以,王宏偉對自己的生活始終保持著警惕,對于無端的炒作和放肆的欲望始終保持著距離。
他的閱讀廣泛而深入。“伊犁河谷是一座綠色的馬廄,伊犁河是一條系馬的銀色繩索。真正的駿馬,是草原上的王子!備上馬鞍,像身披甲胄的勇士,卸下鞍子,線條美似天鵝。哦!伊犁馬,我們草原上的珍寶喲,誰有你這樣變幻的雄姿……”新疆作家周濤筆下的伊犁馬令他熱血沸騰,一下子盤活了他對駿馬的感知與情感。
陜西作家杜文娟的非虛構作品《阿里阿里》令他感懷。王宏偉說,讀這樣的文字,曾經在阿里演出的場景頓時就沖到了他的眼前,曾經演唱過的歌曲《天邊的阿里》的旋律不由地朝他涌來。
王宏偉是攝影的超級“發燒友”。他的鏡頭,聚焦的是祖國大好河山,捕捉著中華大地的表情,挖掘出大自然的恬靜之美。
他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同事章梅記得,有一回到某地慰問邊防官兵,面對優美景色和獨特地貌,一群人紛紛拿起相機,爭相定格眼前的風景。王宏偉則另辟蹊徑,把鏡頭對準了腳下石頭上的苔蘚。那是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色澤豐富,有著毛茸茸的生命氣息。幾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王宏偉卻抓住了,“他拍攝的這些苔蘚的照片,很有感覺,直接可以印在女孩子佩戴的絲巾上”。
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樹峰看過王宏偉的攝影作品,甚為驚訝:“豪情萬丈的歌曲與對雄偉壯美的祖國山河的觀看和呈現融為一體。他愛西部的山河風光,‘行走—體驗—觀看—思考’的攝影方式,加深了他歌曲中的粗獷和遼闊格調;而他發自內心的歌唱也使他在觀看和發現中有更深的情感體驗。用聲音去表達,同時用圖像去呈現,十分難得。”李樹峰點評道。
王宏偉說自己不敢懈怠,繼續保持著“在路上”的姿態,為自己的歌聲尋找更為堅實的憑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