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挑山女人》是一出有很強人民性的好戲,表現了草根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境界,十分感人。我讀過有關原型汪美紅的報道,她有三畝水田、九分旱地,可以勉強度日,但她還要挑山,為的是供子女上學。她是村里唯一的女高中生。她說過,沒有受過教育的孩子可能會危害社會。她挑山17年,終于把一雙兒女“挑”進了大學。從生活中的汪美紅到舞臺上的汪美英,生動地演繹了生命的意義是擔當。這種擔當精神有普遍意義。實際上我們每個人肩上都有一副擔子,如果都能像汪美英那樣自覺、刻苦,盡心盡責地挑好各自的擔子,由此凝聚起來中國力量,還有什么美好的夢想不能實現呢?
這出戲發揚了滬劇貼近現實、生活氣息濃厚、善于用大段唱腔抒發情感的特色。全劇多次出現的民歌伴唱:“天上日頭要歇夜,月兒相幫來照亮。地上女人不得歇,歇來香火要斷檔!”這不是主題歌,而是對女主人公不幸命運的詠嘆,讓觀眾在一種帶有悲憫情懷的情緒氛圍中感受這個女人如何不屈服于命運,如何擔當起苦難,擔當起對子女、對社會的責任。劇中有四條情感線,即汪美英與丈夫張華、與婆婆、與暗戀她的挑山夫成子強、與女兒們,經過巧妙扭結,推動劇情,激化沖突,不斷地展現出人物內心的激蕩。張華是不出場的,只留下一幅遺像,然夫妻之情未忘,她奮力挑山,也是為了實現丈夫遺愿,受到委屈時,遺像成了她的傾訴對象。婆婆思想落后,甩手不管,使汪美英陷入完全無助的困境,后來婆婆真心懺悔,增加了這出戲的感動力。最難寫,寫得含蓄而又意味深長的是與成子強的“常覺溫馨一點點”。我很欣賞第五場汪美英受女兒幺妹誆騙,匆忙回家,把扁擔忘在與成子強談心的山泉邊;到第六場聽到成子強敲門聲,開門只見扁擔不見人,但發現成子強已在這根扁擔上刻下了許多“等”字;最后一場得知成子強救火喪生,“含淚再把‘等’字看”,這個“等”字成為大段唱腔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借以抒發了汪美英獨特的人生體悟:“寸土之上兩桿竹,亦苦亦樂相并聯。苦在美英心懷里,樂在孩子成長間。苦樂全有是人生,經風經雨根越堅。”這段唱,使情感的精神內涵得以升華。正是有了這種人生觀、苦樂觀,才會有勇往直前的擔當精神。與兒女的戲貫穿全劇,最有戲劇張力的是在母女之間。幺妹受奶奶唆使,打斷汪美英與成子強的情感聯系,等到她長大懂事后追悔莫及,要到城里找回成子強,給媽媽一個驚喜,結果為時已晚,成子強不在人間了,成為這個家庭永久的遺憾。所有這些情感線中的糾結點幾乎都有精彩的唱段,常使觀眾唏噓不已。可以說《挑山女人》是出苦情戲,但它是高品位的苦情戲,它不以多賺觀眾的眼淚為目的,它讓我們在眼淚的后面認識了成長于草野的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