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要挑戰利蓋蒂的“魔鬼”琴鍵?
——鋼琴演奏家鄒翔的行與思
鄒翔近照
時光回到3月23日北京音樂廳,“魔鬼的琴鍵”——現代巨作利蓋蒂鋼琴練習曲全本音樂會的最后時刻,第二冊第十四首《無盡的圓柱》的終曲,巨大洪亮的音流隨著左右手的不斷交替,一次次從低音區倔強地不斷往高音區爬升,全曲以ffffffff告終。鋼琴演奏家鄒翔用“密集、亢奮、失控”這三個關鍵詞來解讀這首《無盡的圓柱》,也用無數個難以入眠的練琴成魔的夜與晝換來這場分量如此之重的獨奏音樂會。
喬治·桑多爾·利蓋蒂在1985—2001年期間創作的十八首鋼琴練習曲,被公認為最富有藝術價值魅力和最難演奏的現代鋼琴作品之一,不僅國內沒有人演奏過,在國際上完整演奏這套作品的鋼琴家也是極為罕見,鄒翔的這場演奏是國內舞臺首次出現鋼琴家向這部象征鋼琴演奏技術和創作思維理念極限的現代巨作發起挑戰,為了這場首演他付出了持久和艱辛的努力。這也是鄒翔2008年在中國首演梅西安鋼琴巨作《二十圣嬰凝視》后的又一大膽挑戰。
>> “我要用這件事情,把自己給找回來”
當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并且周圍的人都沒有對我有什么要求的時候,甚至有些人會覺得這個事情根本沒必要去做,我偏要一意孤行地去做。
“幾年前好些人勸我不要回國,說國內過于浮躁不適合做藝術,我說事在人為。回國后又有人說,他剛回來彈些音樂會理所當然,日子一長肯定歇了?;貒迥炅?,聊以自慰的是每天練琴數小時。對自己而言,練琴不再只為演奏,而是凈化為一種靜心的修行,一種對浮躁的社會氛圍和安逸的生活方式的無言的拒絕?!边@是鄒翔在微博上曾寫過的一段話,像一種宣言,更有某種況味在其中。
清醒、專注、內斂這三個關鍵詞用在鄒翔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今年33歲的他是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最年輕副教授,也被認為是中國青年鋼琴演奏家中的實力派人物,并被國際樂壇稱作演奏現代音樂的領軍人物,同時他還是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最高演奏學位藝術家。“我在茱莉亞音樂學院讀博士時的室友是位學導演的中國女孩,她與孟京輝熟識,有一陣孟京輝到我們那里小住,他對我說‘你千萬別回國,回去太浮躁,很容易頂不住,你這么純粹的狀態,就應該待在紐約’。他的話對我是有觸動的,但我認為我需要一個穩定的工作環境,尤其是中央音樂學院這樣較好的學術環境,我有信心把控好自己與社會環境的距離?!?007年,鄒翔學成后從美國回國,在中央音樂學院任職,那時還處在適應階段,“我對這個環境比較陌生,身邊也沒有什么朋友,教學任務不重,有大把的時間。恰逢梅西安誕辰100周年,我‘發愿’要挑戰《二十圣嬰凝視》與那時的心態有很大關系,證明我可以專注地做這樣一件事?!编u翔用“酣暢淋漓”形容那時練琴的狀態,家里當時沒有鋼琴,和學生們共用琴房,每天有規律地練琴到晚上10點,延續了學習時很純粹的狀態,那場演出的反響非常大,因為這個作品的難度系數很大,也使得國內鋼琴界對鄒翔有了一個十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隨著演出的慢慢增多,對于環境的逐漸熟悉,以及社會事務的逐漸增多,鄒翔說“我會覺得開始犯懶,腦子松下來,對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我雖然一直在彈琴,卻沒有思維那么集中的狀態和平靜的心境了。到了2010年,我最初想要彈利蓋蒂,開始去試幾首彈,發現非常困難。就因為困難,這個想法很快就閃走了。到了2011年,我的危機感進一步加重,我覺得有一雙無形的手把我往另一個方向推,我覺得我跟別人沒什么區別了,我怕我像孟京輝所說的那樣——頂不住了。于是痛下決心,要用挑戰利蓋蒂全套十八首練習曲這件事情,把自己給找回來。”
鄒翔說沒有什么比準備利蓋蒂練習曲更能讓他接近這種狀態的了,半年多在琴房經歷過的所有艱辛、孤獨和充實也是給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當我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并且周圍的人都沒有對我有什么要求的時候,甚至有些人會覺得這個事情根本沒必要去做,我偏要一意孤行地去做。我想傳遞出這樣的信息:首先,我想找回自己,我愿意一直擁有這樣的狀態;另外,我希望我的努力能夠影響到我的學生,告訴他們國內還是有人不是為了錢或為了功利性的東西去挑戰這樣一件事情;此外,我希望來聽音樂會的聽眾們知道,任何一個領域的工作都需要這樣一份心態,要沉下來,有的事情是慢慢才能看到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