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的精神本質就是信仰——評話劇《紅巖魂》
自羅廣斌、楊益言的長篇小說《紅巖》問世以來,以重慶白公館、渣滓洞被捕共產黨員在獄中與敵人進行不懈斗爭為題材的各類文藝作品不計其數,其中尤以電影《烈火中永生》和歌劇《江姐》為最。“紅巖”作為一種精神,一種堅貞不屈、追求自由的斗爭精神;一種信仰,一種堅信共產主義必勝的信仰而深入人心,在群眾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在當下新形勢下,如何利用文藝形式將“紅巖”精神更好地傳播、如何以藝術的方式對“紅巖”精神進行更深刻地理解與認識,需要文藝工作者認真地思考和解決。作為今年“國話之春”的首部大戲,由國家話劇院出品的話劇《紅巖魂》,正是這樣一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思考和傳播“紅巖”精神的藝術作品。這部戲最突出的特點,在于對信仰的表現與肯定。
話劇《紅巖魂》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24小時之內。以敵人24小時的屠殺準備與獄中黨組織同時進行的24小時越獄準備為情節切入點,打造“中國式越獄”,將長篇小說中流淌的熱血情懷以戲劇形式展現出來。但它又與小說有著很大的不同,小說中的江姐和小蘿卜頭等讀者熟悉的人物已經犧牲,他們在劇中以靈魂的形式引發觀眾的思索,而小說以及被其它藝術形式多次表現的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情節,如獄中繡紅旗等則沒有在劇中涉及。該劇將故事情節控制在特定的時空內,緊緊抓住忠誠與信仰這一主題。這部戲突破了以往作品臉譜化的表演,劇中人物無論敵我,都秉承著對自己信仰的忠誠。從人的角度、人性的立場,塑造出了分屬不同陣營敵我雙方真實而豐滿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有著相同的精神追求和對信仰的忠誠。劇中有一場徐鵬飛副官和行刑隊長交談的戲,兩個年輕人,都曾在抗日戰爭中為國家和民族付出過鮮血,他們不希望國人自相殘殺,但出于對國民黨政府的忠誠、出于對自己信仰的忠誠,他們毅然對共產黨人進行了殘殺。這也構成了這部戲的深刻之處,忠誠和信仰本身都沒有錯,但如果信仰被某些人篡改和利用,并借多數人對信仰的忠誠而為自身集團謀取利益,無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這就提醒我們在忠誠和堅定信仰的同時,一定要分清是信仰的本質內涵,還是被篡改被借用的信仰的概念。
對共產黨人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的謳歌是這部戲的另一特點。該劇塑造了一批以許云峰、陳崗、劉思揚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形象,他們為了共產主義信仰不畏犧牲與敵人進行頑強不懈的斗爭。劇中,被關押在渣滓洞與白公館監獄的共產黨員們已經得知敵人將要在24小時后進行毀滅性屠殺的消息,正積極組織著越獄準備自救。但在越獄馬上就要開始的時候,得知了敵人要炸毀山城重慶的消息,為了將這個消息及時帶出監獄,通知組織,他們毅然放棄越獄,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山城和山城的人民。為此,劉思揚受組織委托假意簽署脫黨聲明和悔過書,為了革命理想和自己的信仰忍受著同志的誤解、未婚妻的唾棄和敵人的蔑視,最終將情報送了出去。而他在完成任務脫離危險后竟然又回到了獄中,與同志們并肩戰斗,展開越獄,最終不幸犧牲。在劉思揚等獄中同志們的身上,體現出對共產主義信仰的忠誠和為了實現信仰而不怕犧牲生命的精神。理想有兩種,一種是我實現了我的理想;另一種是理想通過我而得以實現,即使是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為了信仰、為了理想的實現,共產黨員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這正是“紅巖”精神的本質內涵,正是“紅巖魂”之所在。劇中多次出現江姐與小蘿卜頭對話的場景。從劇中可以知道他們已經犧牲,這是導演以寫意的手法讓他們以靈魂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與獄中現實中的共產黨員形象相輔相成,虛實相間,引領觀眾思考,共同演繹著堅持共產主義信仰這一宏大敘事主題。
話劇《紅巖魂》演出過程中觀眾反響最強烈的是“烈士獄中向黨提出八條意見”。這“八條意見”是:“防止領導成員腐化;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注意路線問題,不要從右跳到左;切勿輕視敵人;注意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問題;嚴格進行整黨整風;懲辦叛徒特務等”。每當臺上演員齊聲背誦這“八條意見”時,臺下都會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這八條意見是先烈用生命寫成的,對當今的黨員干部依然有警示作用。從他們身上,觀眾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感受到共產黨人作為中國脊梁的人格魅力。是革命先烈堅持信仰的另一種表現。
國家話劇院院長周志強說,話劇《紅巖魂》以現實主義的描摹方式,試圖在物質富足的年代中重溫舊時代飽滿的精神信仰,以舊時代、老故事為當今“社會病癥”開出處方,重現英雄年代的渾然氣概,重新喚起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他說:“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戲,讓今天的觀眾知道什么是信仰?為什么要堅守信仰?”毫無疑問,從演出的效果看,這出戲做到了。
(編輯:竹子)
· | 話劇《王府井》啟動臺灣巡演 |
· | 話劇《活著》受邀將赴德 |
· | 話劇《離婚》:京腔京味兒說“恍惚” |
· | 話劇原創劇本稀缺 借力文學未必叫好 |
· | 話劇《石鄉黨魂·柯增華》合肥匯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