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藝>新聞眼

      蘇州,如何延續(xù)“活的古城”

      時間:2013年03月29日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歷經(jīng)2500多年格局風貌未變,至今生活著近22萬百姓

      蘇州,如何延續(xù)“活的古城”

        

       

        一座古城,踱過歲月流光,記錄的不止是城市肌理,更維系著文化血脈。可惜,現(xiàn)代化車輪呼嘯而過,大拆大建式的舊城改造,讓不少珍貴的歷史名城日漸凋零,令人扼腕。

        也有佼佼者,比如蘇州。這座始建于公元前514年的城市,至今保留著當年的框架和格局,昔日姑蘇的“水陸棋盤”風采依然。14.2平方公里的古城里,生活著近22萬人口。不能大規(guī)模搬遷,又要過現(xiàn)代化生活,古今碰撞的矛盾該如何化解?

        蘇州用“整體保護”與“活態(tài)保護”的概念,尋找古城保護與民生保障的平衡點。如今蘇州古城保護工作已進入第三輪,本報記者日前探訪這座“活的古城”。

        ——編  者

        不變

        護城河隔開兩個蘇州,古城留存舊有格局風貌,未遭“現(xiàn)代吞噬”

        相傳,蘇州城的第一位設計師是伍子胥。

        走過了2500多年的光陰,這座城市仍然保留著當年的框架和格局。

        古城外圍,約16公里長的護城河圍繞;內里,三橫三直為骨干的水系縱橫貫通,54個前街后河的街坊、大小水巷和600多條街巷依然是舊時格局。幾座古塔,還是城內制高點。任何現(xiàn)代建筑,在視界上都不能超過塔去,最高樓房至今仍不得超過7層、24米。

        蘇州市民都知道,有兩個蘇州。古蘇州靜靜在此,新蘇州一東一西,建在古城外。淺淺一道護城河,隔開了古代神韻與現(xiàn)代精彩:古城內,臨街商鋪,沿河人家,依舊粉墻黛瓦;古城外,建筑鱗次櫛比,有“東方之門”之稱的大樓映在金雞湖面。

        相形之下,許多城市的古跡已被現(xiàn)代建筑包圍:半截殘墻,旁邊立交橋上車輛呼嘯;幾處亭臺,在高樓大廈映襯下,毫不起眼。名勝散落在城市中,已經(jīng)不復整體風貌。

        蘇州市住建局副局長邱曉翔說,蘇州古城保護,做得最突出的就是總格局不變、總風貌不變。“蘇州的園林、重點文物、文化遺產(chǎn),保護得都挺好,還在重點地段規(guī)劃了很多歷史街區(qū),建筑風格和城市特征也在延續(xù),沒有千城一面,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文化風俗繼續(xù)發(fā)揚,沒有被現(xiàn)代化吞噬掉。”

        在蘇州老政協(xié)委員、地方志老專家徐剛毅心中,除了整體保護,活態(tài)保護也很珍貴。“古城是個有現(xiàn)代居民繁衍的城市,在時光中自然地生長、變化,同時得到保護。這是活的保護,不是死的。”

        走上白居易任刺史時修下的山塘,從閶門到虎丘,一路人家枕河。當?shù)匦“⒚谜f,你要夏天來,駕小船一直漂下去,會看到沿街人家打樁入水,撐出間水閣來,“搖椅一架,蒲扇一把,逍遙呢!”

        黃昏漫步平江路老街,掛著相機的游客信步閑逛,本地居民騎著電動車往來,車筐里裝著蔥蒜和菜。有姑娘穿著戲服,招徠游客到戲樓聽昆曲,也有老阿姨擎著收音機,河邊聽評彈。

        夕陽草樹,尋常巷陌,熙熙攘攘,確是人間煙火地。

        兩全

        厘清保護與民生的界限,維持老建筑的功能性,實現(xiàn)“活的保護”

        畢竟是現(xiàn)代人,不是偶爾過來旅游,而是整日住在這古城里,真沒有不便嗎?

        記者拐進平江路一位老阿姨的家里。68歲的阿姨名叫錢杏珍,和兒子一起住在背街的小巷里。外面看,風貌還是老民居;里頭,基礎生活設施已然現(xiàn)代化。“前幾年確實有這個問題。洗澡、上廁所,都不方便,那時候小河邊常見刷馬桶的。”

        整體性保護,不等于不動一磚一瓦,更不等于讓老百姓按古人那樣生活。蘇州文保專家和官員,無不在強調這一點。“上世紀90年代,蘇州還有10萬只馬桶。”邱曉翔說,“當時我們的目標是,可不能讓居民拎著馬桶進新世紀!”

        徐剛毅說,兼顧民生有時候就是保護。由于歷史原因,許多老房子甚至是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古建筑,變成了大雜院。“不搬遷、不修葺,時間長了不就等于破壞嗎?”

        然而,改善民生是求改變,保護古跡是求不變,這個鋼絲不好走。“要厘清界限,總的格局和風貌是紅線,決不能變;重點文物、園林等,保護修葺,維持不變;街坊改造,也要堅決避免大拆大建,”邱曉翔說,原則是“重點保護、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

        這條界限,既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guī)來約束——蘇州先后頒布了園林保護管理條例、古建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zhèn)保護辦法等;也有合理體制來保障——蘇州把幾個古城城區(qū)和緩沖區(qū)合并起來,成立了姑蘇區(qū),它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qū),一個機構,兩套牌子,既是一級政府,又是管委會。

        厘清之后,慢慢改變。據(jù)介紹,古城東西主干道干將路以北,以傳統(tǒng)民居為主體的建筑得到有效保護;干將路以南,多層住宅小區(qū)經(jīng)過整治后,也能較好體現(xiàn)傳統(tǒng)風格。

        活態(tài)保護的關鍵,就是維持老建筑的功能性,別把整座城博物館化。“穿在身上的旗袍,才是活著的旗袍呀。”錢杏珍說。

        更新

        古城并非僵化不能動,需要不斷新陳代謝,適當修復利于維系形態(tài)

        除了改善民生的現(xiàn)實需求,蘇州的文保人士認為,在古城保護上,“不改變”的認識不可以僵化。

        “古建筑也是有壽命的,如同人得病要治,不修不行,尤其是磚木為主的建筑。不要說一點不能動,過一定時間就得修,不修就沒了!”徐剛毅說。

        蘇州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規(guī)劃管理處副處長張亞君提供的材料顯示,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一批著名園林都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先后修復的,后來經(jīng)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的批準,作為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聞名中外的寒山寺,也是在那個時期修復的。

        一旦修復,文物的原真性如何保障?徐剛毅說,這在文物保護領域確有不同看法。有種觀點是,壞了就由它壞,做成遺址公園,若想新修,另起爐灶。“我覺得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蘇州城在南宋被金兵一把火燒了,太平天國時期又毀于戰(zhàn)火,李鴻章如果不重修,也就沒有今日的蘇州城了。如果今天搞塌就讓它塌,后人恐怕只能看到工業(yè)園區(qū)的蘇州,還能看得到小橋流水的蘇州嗎?”在他看來,古城要恪守住“格局和風貌不變”這條生命線,適當流變。

        “園林的修繕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張亞君說。從上世紀80年代起,得到國務院批復的蘇州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提出,每年修復一座古典園林。這些年來,對散落在古城內外的園林群體的大量修復,使古城的基本形態(tài)得到完好保存。

        邱曉翔反對一種所謂的新造,“如果是另外新造的仿古建筑,就別標一個古建筑的名號。”他推崇吳良鏞先生的“有機更新”理論:保證舊城格局的完整,限制建筑的高度、使城市依舊平鋪式展開,把古城看做是有機的生命體,需要不斷地新陳代謝,但改進尺度不能太大,小規(guī)模緩緩更新。

        活用

        沒必要全搞成博物館,引入商業(yè)開發(fā)須恪守紅線,讓古城自然生長

        理念上要兼顧民生和保護,做起來,沒那么容易。邱曉翔掰著手指列舉政府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的歷次嘗試。在改善民生上,成效和困難并存。

        上世紀90年代, 為了讓老宅進入現(xiàn)代生活,搞過試點。當時叫“古宅新居”項目,解決三桶一煤問題,改造出獨立廚房獨立衛(wèi)生間、50平方米的使用面積。當時政府出資1/3,單位拿1/3,個人拿1/3,改造了上千平方米,但遇到資金瓶頸,加上產(chǎn)權狀況復雜,推廣速度慢了下來。

        后來,搞傳統(tǒng)街坊的保護與更新,確立了5個歷史街區(qū),完整地保護了10個街坊,又碰上了資金不能平衡的問題。

        徐剛毅介紹,2012年,蘇州成立了文旅集團,試圖運用商業(yè)手段,解決保護利用的資金難題。“老房子修復,要遷出一些居民,必須得先有安置房,地段還不能太遠,從二三十平方米置換五六十平方米,房管局做了七八處,財力就跟不上了。”

        可要想商業(yè)化運作,必然要允許開發(fā)和利用。“不要對商業(yè)開發(fā)過于敏感。只要我們定下紅線,什么地方絕對不能動,什么地方必須先維修維護才能用,維修時必須用什么樣的材料等,這些定好了,他用來營利,不干擾保護啊!”徐剛毅說,“比如一家紡織廠搬遷后,廠房租給會所,做成園林式的,風貌與周邊環(huán)境融合,廠內有道遺跡墻,妥善護住不能動,這怎么不好?”

        古城的有機保護,必須解決一個“怎么用”的問題。徐剛毅認為,全部搞成博物館,看似最公益,但資金上無法實現(xiàn),也無必要。“誰都能用,但不能拿走、破壞。”邱曉翔也贊同。

        據(jù)了解,古城還面臨著各類公共設施過于集中、人口容量過密、私房改建、公房修繕修復以及城中村、老新村改造等諸多問題。由于古城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停車設施缺乏、輕軌建設和交通網(wǎng)絡調整、大型設施外遷等帶來的變化,給古城保護和更新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

        “我們擋不住歷史的腳步。”邱曉翔說,“城市在自然生長、變化,我們可以盡力延緩、保留其歷史風貌,讓其平滑過渡,但不能幻想凍結改變。”

      (編輯:白偉)
      會員服務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亚洲视频无码高清在线| 精品无码无人网站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中文日本|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高清| 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 亚洲一级A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性| 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人妻少妇乱子伦无码视频专区| 免费无码国产在线观国内自拍中文字幕 | 日韩三级中文字幕|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色综合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天堂中文在线资源网|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久久丝袜精品中文字幕|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www无码乱伦|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蜜桃 |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伊人中文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