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趙氏孤兒案》看經典改編
漫畫 徐鵬飛
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電視劇《趙氏孤兒案》,一開場,吳秀波、孫淳飾演的程嬰與屠岸賈,就有不少忠奸對決的大戲,很是搶眼。《趙氏孤兒》作為中國的傳統戲劇,有人稱它為中國的《哈姆雷特》,伏爾泰曾將之改編為《中國孤兒》,王國維則認為其“列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說的都是它作為經典的價值。相信只要改編得當,傳達出悲劇的文化價值,這一故事放在今天也極具現代性和震撼力。
改編《趙氏孤兒》,無疑難度很大。《左傳》和《史記》對這一史實的記述有很大不同,無論怎樣裁切史料,都可能引起爭議。元代雜劇《趙氏孤兒》主要取材《史記》:晉國文臣趙盾因與大將屠岸賈有隙,滿門三百口親丁凈被屠岸賈冤殺,只留下一個孤兒。這個孤兒,成為這個家族討回正義的唯一寄托,也像是正義留在世間的一個火種。于是,誰抱起這個嬰兒,原本的生活就會被徹底毀壞,不自覺地卷入到這場正義之戰中。從門客兼醫人程嬰,到大將韓厥、好友公孫杵臼,或為承諾,或因義憤,或重友情,都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這場拯救孤兒的行動中。可以說,每有一個人慷慨赴死,正義在世間就多了一份存在的希望。生命的激情與悲壯,一輪輪鮮血和勇氣的較量,體現的正是在與命運抗爭的過程中,精神和信念所爆發出的巨大力量。
《趙氏孤兒》改編的關鍵是如何處理程嬰的主動獻子。血緣是儒家家族文化的根基,人人皆知“虎毒不食子”的常理,程嬰獻子正是對這一觀念的超越。當有一個巨大的不義存在,當有更多的嬰兒等待拯救、更大的正義等待實現時,人是可以做出這種超越性的選擇的。程嬰違背人性的選擇,是這部悲劇的關鍵所在。《趙氏孤兒案》對此段的處理,比較嚴謹、合情合理,尤其對程嬰與公孫謀劃此計的處理,不僅豐富了原劇的情境,也很有古典戲劇的風韻。
《趙氏孤兒案》雖對元雜劇做了很多改編,在人物形象、戲劇沖突上增加了很多細節,但還是尊重原劇之魂的,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復仇與正義的價值認知。儒家認為倫理正義是法律正義的基礎,當社會和法律無法對罪犯實施懲罰時,儒家把個人的復仇,也看做是彰顯正義與天道的一種合理手段,所謂“善惡有報,不是不報”。復仇看似殘酷,卻是尋求人間正義和彰顯天道正義的一種人性行為。《趙氏孤兒》的幾位義士,在嬰兒無法主宰自己命運時,保留復仇的火種,其實是在替天行道,因為血親復仇是合理的。如果把“三百口親丁”滅門,視為一個巨大的不義,也就自然理解了那些義士超越人性和死亡的各種選擇,是“替天行道”的巨大情懷促使他們完成各自的行動,電視劇對此做了較為充分的闡釋。
近年影視劇改編歷史經典常常遭遇各種質疑。對經典究竟是忠實還是創新,成為核心焦點。改編者幾乎都聲稱自己更尊重原著的精神,哪怕是有所創新,也把它標榜為更貼近歷史真實的解讀。如何讓經典記憶與當下的審美潮流,做到盡可能完美的對接,是所有創作者要不斷思考的問題。但創新一定得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創新的目的是喚起人們對傳統價值的新情感,體味經典的韻味與內涵。從這個角度說,《趙氏孤兒案》尊重了原著所展示的文化價值,盡最大可能還原了人物和故事之“神”。遺憾的是,電視劇如此長的篇幅,如從“趙盾弒君”事件說起,可能會讓故事的高潮更多。不嘩眾取寵,不刻意改變人們對經典的印象,不故意扭曲人物形象個性,不背離經典所表現的歷史與文化價值,在一個戲說歷史成為潮流的年代,能做到這些已經不易。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它的歷史穿透力,它所表現的價值觀是經過歷史與民眾檢驗的。雖然人人都可以重新闡釋與演繹經典,但學問與情懷的高低,卻能立判高下。從一部普通作品中,我們很難判斷一個庸才的藝術功力,一旦演繹名著,立即就能現出原形。這也是很多著名導演并不敢輕易“染指”經典的原因。如何把一部經過民族歷史檢驗的經典搬上熒屏,本身就最能考驗一個創作者的功力。因為經典不僅攜帶和見證了我們關于文明的公共記憶,它所承載的精神內涵與價值往往是普通作品無法比擬的。
電視劇《趙氏孤兒案》顯然理解了這出經典悲劇背后的核心價值,并且運用電視語言做了恰當的處理,相信它也會引領更多的觀眾,進入那個人格偉岸、闊大的年代。《趙氏孤兒》表面看是一部復仇之戲,其實表現的是正義實施的理性莊嚴和舍生取義的崇高人格。如果沒有趙氏孤兒,也就沒有了此后顯赫的趙氏世家,也就沒有戰國時稱雄一方的趙國。正義終將伸張,是這出悲劇的真正主題。
(編輯:偉偉)
· | 《趙氏孤兒案》的不足與遺憾 |
· | 14部影片角逐上海電影節“金爵獎” |
· |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趙氏孤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