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也很正常 ——與高滿堂同志商榷
看了《中國藝術報》3月8日第6版的文章《四五十個劇組都在“打鬼子”,正常嗎?》,我同意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編劇高滿堂同志指出的當前中國電視劇的許多弊病,但認為他的意見也有偏頗之處,現提出來商榷。
當前許多創作者拍攝抗戰題材的作品,不能完全歸咎于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有的作品恐怕沒有多少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出自民族的責任心。一段時間以來,世界風云變幻,日本右翼勢力抬頭,釣魚島爭端不斷。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都關心勢態的發展和變化。在這種環境下,重溫歷史的沉痛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田漢、夏衍、陽翰笙、郭沫若等老作家在抗戰期間寫的抗戰戲劇及“古為今用”的戲劇有多少?我問過身邊的青年人,不少人竟不知道《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是誰。歷史不能忘記,為了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就要將歷史不斷說給年輕人聽,尤其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所以有數十個劇組“打鬼子”,我看很正常。
我有幸從事文藝工作,看了幾十年的戲劇、電影、電視劇,但也只是看了極少極少的一部分,因為作品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長期觀看,大約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十部作品(甚至是歌曲)中有一兩部好的、較好的,一兩部差的、較差的,大部分是一般的。以抗戰為題材的作品,也不例外。我們的宮廷劇、人物劇、家庭劇等等數目也很大,內宮在爭斗,人物在糾葛,婆媳在打架,不也都是天天在演、在播嗎?絕大部分觀眾把看影視劇當做娛樂、消遣,編劇、導演、演員及所有劇組人員的責任在于把優秀的作品奉獻給觀眾,優秀作品總是內容健康、人物鮮明而有藝術美的,能給觀眾以啟迪和美的享受。高滿堂同志的這個意見很對:目前中國電視劇原創力比較匱乏。特別是多數作品編劇比較弱,“一劇之本”比較弱,更多地借助于二度創作,通過名導演和名演員去打造。編劇弱的原因比較復雜,與編劇的素質、地位、待遇、急躁心理等等有一定關系。但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還是有一個優良的傳統,許多人愿意通過通力合作,打造精品。具體到每個作品,往往也有不同的追求。因此,我們出現過不少優秀的作品,高滿堂同志的《闖關東》就給觀眾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我們的藝術大餐也不可能都是龍蝦與烤鴨,也需要一些水果和蔬菜以及調味品,以滿足群眾多方面的需求。優秀的作品只會是少數,正如成千上萬的平凡人中只會出現少數的英雄一樣。對文藝應當更寬容一些,因為藝術創作有它本身的規律,只要是健康的作品,就應該允許它誕生、存在,但有責任幫助它成長得更好一些。做適當的規劃、引導并重點扶植也是必要的,但要理解和支持創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對于少數粗制濫造、歪曲歷史、丑化現實等不健康的作品要提出糾正與批評。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