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看過的“趙氏孤兒”
電視劇《趙氏孤兒案》劇照
隨著電視劇《趙氏孤兒案》在央視的熱播,有關“趙氏孤兒”的“故事”也呈幾何倍數地迅速擴展開來。“趙氏孤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忠”、“義”等重要內容進行了形象而生動的展現,成為膾炙人口、極富盛名的傳統故事之一,其歷史沿革頗值得玩味,其中所蘊涵的時代與文化的深意更值得探究。
“趙氏孤兒”故事的演變及其相關戲劇主題的側重轉移,反映出儒家傳統思想文化從非主流到絕對主導,再到被現代思潮所排斥和沖擊的演進過程。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春秋》中對“趙氏孤兒”的記敘,“弒”和“殺”一字之差雖則也反映出敘述者的文化道德傾向(“弒”是一種被文化否定的“殺”),但卻是諸子百家共同的倫理思想,并未明確為哪一家的思想文化主張。《左傳》中雖然加入了一些“忠”、“信”、“禮”等儒家文化范疇對相關人物進行品評,但儒家文化精神并未起到結構整個事件的作用,敘事依然更貼近事實。在《史記》中,“趙氏孤兒”的故事從主題、人物到事件,都被以儒家思想文化進行重新結構與闡釋,忠奸斗爭取代了君臣矛盾,“忠”、“信”、“義”等儒家正統思想得到弘揚與贊賞。這表明儒家思想文化開始占據了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并延續了兩千余年。此后,無論是紀君祥的元雜劇,還是其它形式對“趙氏孤兒”故事的闡述,無不在儒家正統思想文化的觀照與統攝下。
真正與傳統決裂,使“趙氏孤兒”故事具有現代思想內涵的,是21世紀話劇舞臺上所呈現的三個版本的《趙氏孤兒》。國話版《趙氏孤兒》在劇中貫穿了“失義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的春秋大義精神。田沁鑫一直倡導“歷史即當下”,她希望藉《趙氏孤兒》重新喚起幾乎被當今社會遺忘了的誠信。從這里不難發現,儒家文化思想在當下社會已經遠遠失去了統治地位。在儒家思想文化結構的文本中,孤兒是沒有孤獨感的。他身負血海深仇,復仇同時還具有匡扶正義懲惡揚善的道德意義,這不是個人行為,他代表著儒家的思想文化、倫理道德。而在田沁鑫的作品中,孤兒是孤獨的、迷茫的。這種現代人的孤獨、迷茫與痛苦是傳統儒家思想所不具備的。與國話版同時出現在舞臺上的人藝版的《趙氏孤兒》,它所強調的是個人自我選擇生活的現代主題。人藝版的《趙氏孤兒》較之以往有兩個重要改變:其一,確定孤兒不報仇,16年的恩恩怨怨血海深仇與他沒關系,用劇中孤兒的話說:“再多的恩怨和人命,那都是他們的事,與我無關呀!”;其二,不強調所謂正反面形象,消解了忠奸之分。孤兒不報仇是對儒家思想文化核心的忠孝思想的否定,該劇導演林兆華曾說過,這出戲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愚忠愚孝思想的痛恨。同時,孤兒放棄復仇還反映出個體自由選擇生活的現代思想。在傳統儒家思想統治下,個體尤其是年輕人對自己人生之路的選擇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充分按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的生活,孤兒的行動完全打破了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的羈絆,具有了現代自由思想的意味,從而起到否定傳統儒家思想的作用。另外,忠奸的二元對立歷來是儒家文化所著重表現的,林兆華對忠奸的消解與模糊,具有現代意識,使人物形象更真實、更復雜,因而也便更能為現代觀眾理解,同時還起到對儒家思想的潛在的批判作用。到了2010年,中戲版《趙氏孤兒》出現,它完全沒有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精神,也不具備現代思想的關照,既不作忠奸誠信的倫理道德評判,又不對孤兒人生未來進行思考,它所關注的是曲折離奇緊張激烈的故事,是故事本身的游戲性、趣味性。它顛覆了傳統,也顛覆了現代,它的意義或許正在于它的無意義。而陳凱歌的影片《趙氏孤兒》,既消解了原故事所具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又消解了當代知識分子對原故事所進行的具有現代文化精神的闡釋,在文化上是雙重的喪失。而這種喪失正是當下電影在精神層面整體低迷的具體表現。就連陳凱歌這樣具有文化情懷的知識分子導演都迷失了,那么,我們電影創作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電視劇《趙氏孤兒案》對今天的中國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它提醒今天的人們,我們應該而且必須要堅守我們的傳統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國脈和根基。《趙氏孤兒案》既承傳和詮釋了原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內涵,又創造性地演繹出了適合電視劇發展的故事內容和前所未有的豐滿的人物形象。電視劇超越了個人和家族復仇的敘事,把簡單的復仇故事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國家的高度來考量,在原故事的框架下,在符合歷史情境和邏輯規律的前提下,為這個古老的故事增添了新的內容。其最突出的改變是將傳統意義上趙家與屠岸賈之間的個人恩怨、忠奸之辨上升到國家的層面,用現代觀念、尤其是現代國家的觀念統攝故事,將屠岸賈塑造成一個賣國求榮弒君弄權的奸佞之人。其實在上古三代并沒有嚴格的國家意義,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貴族、士人階層等都沒有清晰而明確的國家觀念,因而孔子、老子、墨子等先賢大哲們可以周游列國,找尋傳播自己理念的地方而不受國家的限制;而“朝秦暮楚”等為后世所貶斥的行為在當時很自然,沒有什么不妥,更不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與社會的批評。但如果用現代國家觀念來審視以上這些人物和事件時,一切都被改變了。因而當電視劇用現代國家觀念重塑整個故事和屠岸賈后,故事的內涵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因歷史和標準的不同而上升到新的高度,程嬰的忠和義、屠岸賈的奸和壞,甚至孤兒的復仇等一切的行為都已經不再是原來故事中的個人恩怨,而上升到了愛國和叛國的層面上、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上,因而人物形象被賦予了更為強烈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使得這個古老的故事更為現代觀眾所接受,更符合現代意識、現代邏輯。
《趙氏孤兒案》的另一個重要改變是對觀眾耳熟能詳的故事和人物進行重新梳理和結構。劇中,新增加了屠岸無姜這個人物,這個以往所沒有的虛構人物作為屠岸賈的骨肉在劇中親手毀掉了屠岸賈苦心經營數十年的政治陰謀,使屠岸賈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而屠岸無姜之所以能夠大義滅親,完全在于其從小所受到的程嬰的教育,使得關鍵時刻屠岸無姜能夠在親情和國家正義之間選擇后者。屠岸無姜形象的出現,既豐富了故事情節的傳奇性,又使程嬰的形象更加豐滿、厚重、立體。十幾年前,屠岸賈殺了程嬰的親生骨肉;十幾年后,在程嬰的教導下,屠岸無姜摧毀了屠岸賈的陰謀,間接地置屠岸賈于死地。程嬰以他對屠岸無姜的教育,完成了對屠岸賈的復仇,同時也使屠岸無姜得到救贖。程嬰救下的不僅是趙氏孤兒,還有屠氏子孫。電視劇的這一改編顯然比傳統故事中趙武殺掉屠岸賈更富戲劇性,也更有傳奇性,因而也更具戲劇張力。
(編輯:單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