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臺灣電影《駭戰》
虛擬與現實的互映
——評臺灣電影《駭戰》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廣泛應用,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時每刻數以億計的各色人等暢游于網絡間,或喜或悲、或樂或憂、或平和或憤怒,揮灑著大把的時間、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而樂此不疲。應運、應時、應事、應景而生的各個BBS論壇,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在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網站,熱鬧非凡。以電影的形式,藝術而形象地表現網民們的思想和生活、真實而理性地反映網絡時代網絡對社會和人們影響的作品著實不多。臺灣影片《駭戰》可以說是這為數不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它以藝術的形式在虛擬與現實的互映中,對網絡、對沉溺于網絡中的人和社會進行了深刻而真誠的思考,頗有價值。
影片以警方懷疑報社記者藍苡晴與網絡駭客King進行商業犯罪活動,進而進行調查為切入點,引出多年前的一場駭客大戰,最后只剩下兩名駭客King與Mimic。Mimic拼命攻擊King的電腦,King卻只用一秒就贏得了勝利,Mimic對此始終耿耿于懷,多年后他運用自己的駭客技巧,精心策劃了一場BBS論壇的戰爭,King被“制造”成這場混亂的始作俑者,更被懷疑是為了報復前女友湘。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于BBS,現實世界中的湘正承受著致命病魔以及網民人肉搜索的雙重逼迫。為了還自己一個清白,更為了救回心愛的女孩,King向Mimic正式宣戰,讓網民了解了真相……
《駭戰》在“網絡戰爭”和溫暖愛情外衣下,思考的是當下社會無時無刻不在的網絡對人生和社會的影響。影片所表現出的有關論壇BBS、網友的力量、人肉搜索、網絡罵戰、水軍混戰等等內容,有的放矢地針對時下的“網絡暴力”進行了控訴。同時,影片還對“人多的一方,往往霸占著所謂的正義”的網絡現狀進行了嚴肅、認真的思考。在影片中,無論是虛擬的BBS世界,還是現實中真實的狀況,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這種思維態勢,影片中眾網民對于仇恨對象的無情甚至變態的攻擊、對于異己的偏執甚而狠毒的打擊,倚仗的便是這種“人多的正義”。當然,對他們認同與支持的對象,他們也會毫不吝惜地給予支持與贊許。
網絡暴力可以殺人,網絡溫暖也可以救人,網絡這柄雙刃劍被影片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它可以在頃刻之間把人打入地獄,亦可在剎那之間將人送上天堂,就如同影片中的女主角湘,因受到誤解而被圍剿、被攻擊、被人肉搜索的時候痛苦得想自殺,但當誤會解除、真相澄清后,卻又會被網民們送上的祝福感動得涕淚直流。網絡在影片中以一種矛盾而難以判斷的“形式”被表現出來,真實、貼切而又無可奈何。現實中的網絡已經遠遠不是一個媒體工具,而是一種生態,每個現代人都有現實和虛擬中的網絡兩個身份、兩個生命,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格和生活。影片表達了對網絡這個生態的人文關懷,具有新鮮濃郁的網絡時代氣息。
現實生活中的網絡暴力并不少見,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也都可以成為行刑者,其結果無論對與錯,都會造成極大的社會影響。相信電影的創作者也明白,這種事情無法根治,只能引導,希望觀眾能夠更加理性地看待網絡、看待世界,透過現象看本質,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實。影片中對網民們的態度既非一味的稱贊亦非一味的打壓,因為編導知道人性是復雜的,不能單純地以好壞粗暴論之,善良與邪惡、正義與不公、熱愛與憎惡,甚至內向與外向都是相對的,編導只是將網民們的行為、將網絡世界形象地展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自己去看、去想、去進行判斷與反省。
《駭戰》對網絡的表現是頗為用心的。影片對于網絡上的互動、留言板、論壇等匿名留言刻畫得非常生動有趣:一個大大的頭像,右邊出現一個對話欄的動畫表情,把原本平面的網絡世界以立體的方式展現在銀幕上,而網絡流行語、網絡專有詞匯等更是不一而足。影片刻意加強了網絡虛擬世界的戰場部分,用擬人化、3D卡通化的手段將虛擬的網絡變成一個個戰場,形象而具象。論壇中的惡性事件、人肉搜索、千人罵戰、黑客攻擊等,在電影中用3D動畫技術展現出來,動畫版網絡“水軍”炫目激烈的軍團作戰,采用通過真人與動畫形式的不斷切換,虛擬的戰場被賦予了實際化的意義。
雖然都是對網絡的思考、對網絡暴力的批判,但《駭戰》與大陸同樣題材的影片《搜索》有著根本的不同。相對來講,《搜索》的說教性更強一些,也更為沉重一些;而《駭戰》則更平實一些,更溫暖一些。《駭戰》雖然以虛擬的網絡對當下人和社會的影響為內容,但依然延續了近年來臺灣電影“小清新”的特色,尤其是影片的后半部,以青春偶像劇的形式,演繹出淡淡的憂愁與溫馨來。
(編輯:競童)
· | 數字美術館:虛擬何為? |
· | 回到現實情境的英雄敘事——評譚仲池、彭海燕長篇小說《雷鋒》 |
· | 中原作家群:關注現實 厚重大氣 |
· | 紀錄片圍繞“現實”做文章 |
· | 網絡空間不是“獨立王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