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歷史題材影視劇甚多,有一些好的作品,也有不少以戲說的手法,或者以不正確的觀點解讀歷史的作品。后者對世界觀和人生觀正處于形成之中的青少年產生了不良影響,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任何普及歷史知識的作品,要想發揮正面的教育作用,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點,堅持正確的歷史事實。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中,使大眾獲得正確的歷史知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文化建設工作,也是歷史研究工作者的使命。去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著出版了《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近代史研究所蔡美彪研究員編著了《中華史綱》,中國社科院還組織編撰了200集《中國史話》,都是普及歷史知識的作品。中國社科院監制,正在拍攝并且陸續播映的100集《中國通史》電視紀錄片,是普及歷史知識的又一種形式,或許是更適合年輕讀者的一種方式。
現在看到的七集《中國通史》紀錄片,關注點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隋的統一。這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想講清楚,很是不易,讀者也很難記憶和理解。紀錄片選取其中七個故事,從諸葛亮治蜀、孝文帝改革到隋的統一,大體上說明了這一歷史時期極為復雜的政治動蕩、王朝更替、民族斗爭與融合、佛教興盛與儒學衰退,以及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貢獻與歷史作用。其中,“魏晉風度”講述士族(知識分子)在政治動蕩中遠離政治、多主清談的情況,是讀者在一般歷史讀物中很難讀到的有關士人風度的篇章。
從已播映的七集來看,撰稿人努力忠實于歷史事實,敘述和評論平實,反映了歷史學界的許多共識;每集均聘請多位學有專攻的歷史學家就某個問題進行解說,生動易懂;利用電影手段,輔以情景再現,令人進入具體的歷史時空,很有可看性。
中國歷史的演變過程很復雜,怎樣把歷代治亂興衰以及形成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經驗教訓,把先人在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中總結出來的思想觀念、文化觀念、理論貢獻、科技成就,尤其是歷代政治制度、農民起義、經濟發展、民族沖突與融合各方面,用今天的青少年聽得懂的語言講出來,讓他們受到一次中國歷史的生動教育,這是一門學問,意義重大,有成就的歷史學者應該樂于做這件事。
紀錄片《中國通史》貫穿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用歷史事實回應社會上有關中國歷史問題的一些虛無主義觀點,既把中國歷史的輝煌和中國人為世界做出的貢獻講述出來,也把近代以來中國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的反復侵略的歷史總結出來,讓年輕一代懂得中國歷史發展的由來與曲折。《中國通史》計劃拍到1911年辛亥革命、宣統皇帝退位。我認為,最好拍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青年一代看到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奮斗,看到這個奮斗的結果。不僅要表現一個封建王朝的崩潰,更要表現一個新的社會的誕生。這樣,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就清晰地體現出來了,讓觀眾看到中國歷史走向復興的路途,也讓觀眾體味到中國對世界做出新的貢獻的時代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