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現代主義興起至今已有一個多世紀,從波普藝術、觀念藝術盛行至今也已有半個世紀。百年歷史,波瀾壯闊,標新立異,成果累累。其間,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也愈益依賴于“錯構”的原理?!板e構”是“凝視”的原因與引力場。在這一引力場中,審美心理過程得以展開。
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等,極大地拓寬了藝術作品的范圍,亦極大地豐富了審美引力場的多樣形態和引力結構。這就是百年藝術史所標示的人類視覺文化的偉大成就。
隨著全球一體化與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百年視覺文化的成就與體系性知識快速擴展彌散到世界各個角落。在彌散的過程中,歷時性的思潮流派演進轉變為共時性的多元因素雜存,且與地域性的文化環境互動。體系性的知識積累進一步解構混融,形成碎片化、拼貼化、扁平化、通俗化的全球性彌散景觀。
彌散是流通網絡發達的結果,是全球化不可避免亦無需避免的積極現象。彌散帶來了世界文化的現代化,全人類都從中受益,這是無疑的。但從物理學角度看,彌散是信息能量從高階位向低階位的流動,是“熵”的增值。從大跨度的時空觀而言,不斷地尋求與建構某種“負熵”的涌流,是必要的平衡與補充。也就是說,在彌散的大趨勢中,尋找新的生長點,希望有新的藝術系統不斷生成,仍然是有利于全球藝術生態的。
在勢不可擋的彌散洪流中,生成是困難的。但也只有生成,是真正值得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家們努力探索的。生成需要生長點。這個生長點必然是現實環境的需求,也自然需從古今中外的文化積累中去找尋。既需要跨學科跨領域的融會貫通,也需要宏觀思考、把握與體系性建構的綜合能力。
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生成,應該是一個不斷地自我質疑、試錯、調適、生長的過程。生成往往從問題意識開始,卻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生成是開放性的、過程性的、與周邊因素不斷互動的,是演進中的有機體。
生成,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探討問題、不斷嘗試、不斷建構、又不斷地衍生出新問題的過程。在今日美術館的“彌散與生成”展,從我的水墨畫、史論、建筑、裝置四個方面的原創作品切入,既希望討論多年來的理論思考,也想簡略呈現近期完成的探索成果。展覽涉及這幾個獨立領域中的關鍵課題,也關系到這樣的跨界實驗背后貫穿的理念線索。這是一個重在自我反思與研討的展覽,目的在于提出問題,引起討論、批評和爭辯,拋磚引玉,增添當下藝術界的學術氣氛?!?/p>
《尋找真實》 潘公凱與克里夫德·羅斯合作的多媒體裝置 2013
相關鏈接
3月9日至31日,今日美術館推出大型展覽“潘公凱——彌散與生成”。潘公凱先后擔任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的院長,他著力思考現當代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基本問題,以執著的問題意識審視和探索文化生成的可能?!皬浬⑴c生成:潘公凱藝術作品展”分為水墨畫、裝置、史論、和建筑四個板塊:“筆墨與人格精神”展示潘公凱的水墨作品,是對傳統筆墨精神和修養格調的理解以及當代呈現;“錯構與轉念”展示潘公凱的觀念裝置作品,是西方當代藝術的構成要素和東方人文情懷的意象化統一,體現了關于西方當代藝術的不同于丹托和貝爾廷的東方建構;“自覺與四大主義”展示潘公凱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文獻,他將近現代美術史研究納入現代性題域進行分析,用現代性研究的框架完成新的理論建構;“營造與生成”展示潘公凱的建筑設計作品,體現了他將建筑中實驗性和藝術性的維度和實用性結合起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