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蕭紅是一位比較引人矚目的人物。除了優秀的作品之外,其女性身份、傳奇經歷、叛逆精神乃至英年早逝,也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剛剛上映的由霍建起執導的傳記片《蕭紅》,則將這一切都呈現于大銀幕之上,讓我們重新回到那個年代,以及在那個年代里生活著的文學青年。
影片的跨度長達十余年,從17歲離家出走,到最終病逝于香港,涉及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時光。片中,文學與文學創作僅僅是作為背景或者語境,而她與汪先生、蕭軍、端木蕻良和駱賓基之間的四段感情糾葛,則成為了主要內容。為了表現這四段不同的感情,影片沒有大肆渲染片中人物的那些具有傳奇性的事件和經歷,而只是選取了他們在普通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場景。比如,蕭紅逃婚至北平后生活的窘迫,在短短幾個鏡頭中便顯露無遺,并成為其接受汪先生追求的重要原因;而并不富裕的蕭軍,初見幾乎陷于絕境的蕭紅,便伸出援手,彰顯出其行俠仗義的性格和本色。此外,端木的文雅和細膩,駱賓基對偶像的崇拜和仰慕,都在舉手投足之間,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霍建起便用細致入微的手法,通過一個個生動而鮮活的細節,展示出女主人公的心境變化,以及其追求者們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與情感狀態。蕭紅是一個叛逆者,一個勇敢而堅強的戰士,但她從不會大喊大叫,也不會以英雄或勇士自居。同樣,蕭軍盡管有俠義心腸,仍然抵擋不住其他女性的吸引和誘惑。至于端木的缺乏擔當,駱賓基的純潔而幼稚,也都在淡淡的筆墨之中,被表現得相當精彩。其實,這種散文化和以人物為中心的敘述方式,一直是霍建起影片的標識性特征。從《那山那人那狗》,到《生活秀》和《暖》,一直如此。
霍建起影片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詩化風格與富有意境,這在傳記片《蕭紅》之中,也同樣相當明顯。所謂詩化風格,首先體現在影片的色彩和構圖方面,大量的影像,具有如油畫一般的質感,其優雅、動人的氣息,宛如一首首抒情詩的吟頌。其次,高度凝練的視聽語言,成為影片敘事、抒情的重要手段。無論是蕭紅的哪一個情感階段,影片總可以用樸素的生活場景,傳達出豐富而深沉的內涵。當然,更重要的詩化,還在于人物塑造。片中,主人公短暫的一生,在看似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場景之中流轉。然而,就在這點點滴滴之中,一位女作家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心靈史,鮮活而具體地呈現出來。她的奮斗,她的倔強,乃至她的勇敢和堅忍,足以令人尊敬和欣賞。至于宋佳對這一角色的演繹,更是以沉靜、內斂的風格,令人產生深刻印象。除了主人公,片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如端木、駱賓基乃至魯迅,盡管著墨不多,卻各有其不同的風采。倒是蕭軍這一重要角色,顯得刻板而不夠生動。
再來看意境方面。所謂“境生象外”,好的藝術作品,往往能在聲像之外,生發出某種特別的思想和韻味,而《蕭紅》一片,也正是如此。盡管從表象來看,影片似乎只是講述了一位才女在上世紀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之間的幾段情感故事,并沒有涉及什么大道理;然而,從蕭紅一生中的反叛、絕望和抗爭不止,實際上傳遞出一個女人的自尊、獨立和追求自由的可貴品質?!坝赂业哪壤睌[脫了家庭、社會的束縛,她一直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既便是在今天,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示作用。
在意義之外,影片的韻味,同樣重要而難以忽略。霍建起沒有將蕭紅的故事,處理成某種激昂、慷慨的反叛頌歌;相反,而是賦予它清新、淡雅、綿綿不絕的韻味。與以往的作品相同,霍建起更加注重影像與聲音之外的效果。
《蕭紅》也許并不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就像藝術作品并不完全等同于傳記著作。但我們其實并不太在意這其中具有的差異,因為銀幕上流動的光影,正是一位女作家的心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