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金鐵霖、陳曉光、郁鈞劍、馮雙白熱議草根文化崛起——
“無草根”真的就“不文化”了嗎?
“草根春晚”度在何處?
3月7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文藝界政協委員聯組會上,委員郁鈞劍和趙本山針對春晚“草根”節目比例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右圖:郁鈞劍認為,在5個多小時的春晚舞臺上應當給專業民歌一個適當的機會,不能都是草根,“不是反對草根,而是應該有個度。”
左圖:趙本山在回應郁鈞劍發言時說:“我就是個草根,關于這個度,我還真不知道咋把握,我就知道觀眾喜歡、有收視率的就是好東西。”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幾天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歌唱家郁鈞劍發覺自己成了“眾矢之的”。他在全國政協文藝界小組討論時道出的“草根文化要有度”的言論被媒體廣為轉載,并屢遭“炮轟”。而與他一個會場之隔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笑星趙本山也坦率地表示,自己“就是一個草根演員,這個度還真不知道咋把握”。
夸大宣傳草根藝人
“一夜成名”是誤導群眾
事實上,草根文化與精英文化之爭,也就是“俗”與“雅”之爭,早已不是新鮮話題,而針對商業電影、網絡歌曲等藝術形式日趨低俗化的批評也從未有過間斷。在郁鈞劍看來,草根文化的盛行是網絡時代人們對信息需求多樣化的必然結果,但它的推廣必須要有度,不能任憑其自由發展傷害到國家文化實力。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民眾從文化的看客變成了參與者,很多來自民間的普通人獲得了自由展示才藝的機會,有些人還因此成為‘全民偶像’。一時間,‘無草根不文化’成為一些媒體博取眼球的手段。”對此,郁鈞劍表示,“我并不反對草根文化,相反我還認為生長于民間的草根文化充滿了生機——事實上,一切經典藝術都源自草根文化。然而,草根文化畢竟是一種大眾文化,它充滿了原生態式的隨意性,不可能完全代表國家的文化實力。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發展都應該有度,無限制地拔高草根文化的意義,無疑會對專業的文藝工作者產生消極影響,更會給年輕一代的文化品位、審美趣味帶來不良導向。”
郁鈞劍的觀點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的認同。“草根藝術充滿了活力,老百姓愿意聽也愿意看,但我國的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只靠草根文化肯定是不夠的。”金鐵霖表示,“我們還需要那些具有高超造詣的藝術家對草根文化進行總結、吸收、創新、提高、發展,使來自民間的草根文化具有更強的藝術情懷和思想深度,這才能打造出流傳千古、感染人民的藝術精品。”
近年來草根文化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藝界的生態——比如,蛇年春晚美聲、民族唱法的歌曲比往年少了許多;再比如,一些并不具備藝術天賦的孩子也開始爭相報考藝術院校。郁鈞劍認為,廣大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應該在草根文化的傳播過程中起到正面引導的作用。“主流媒體要積極傳播推廣對群眾有益的精神文化內容,批判和剔除那些對人的修養、道德建設以及社會發展、人類進步有腐蝕作用的劣質內容。”郁鈞劍表示,“例如,如果媒體總是在夸大宣傳草根藝人的‘一夜成名’是多么輕而易舉,那么必定會讓一些并不適合從事藝術行業的孩子報考藝術院校甚至走上藝術之路,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金鐵霖也認為,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就拿聲樂教育來說,嗓子是爹媽給的,每個人都有他自然的才能,不能強求。”金鐵霖說,“有的學生演唱技巧學得很不錯,但因為嗓子條件有限,所以不管再怎么練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都無法進一步提高。這樣的學生喊一兩嗓子是沒問題的,但你讓他真刀真槍地上臺去演出,很快就會現出‘原形’。”
草根文化是精英文化的營養之源
探討至此,我們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所謂的“草根文化”究竟是指什么?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馮雙白看來,網絡上盛行的草根文化,其實與真正意義上的草根文化大相徑庭。
“網絡中的草根文化實質上是一些人因為對現實生活充滿失望和不滿,而通過自嘲甚至自虐的態度來表達自身感受的手段。這種感受雖然充滿‘毛刺’,卻是極其真實的,它表達的實際上是一種向善的力量——任何對現實的不滿都是對未來的期望,草根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聲音和行動,使生活變得更加美好。”馮雙白表示,“而真正的草根文化,則是由生活在廣袤大地上的人民所創造的藝術,這種藝術是極其具有力量的,也是質樸而美好的。它雖然不像高居殿堂之上的精英文化那樣充滿了精致的妝飾,但絕不會成為精英文化的對立面。”
馮雙白以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創作的舞蹈《云南印象》為例,說明了草根文化與精英文化的關系。“這部舞蹈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楊麗萍將一個放牛娃帶上舞臺,讓他進行完全原生態的舞蹈表演,這種舞蹈給觀眾帶來的震撼力絕對是超強的。”馮雙白說,“放牛娃的舞蹈完全是家鄉田間地頭的藝術形態,它雖質樸,但一點兒都不粗鄙。楊麗萍將最原生形態的藝術搬到舞臺上,并進行了非常精密的藝術設計與考量,最終創造出了屬于精英文化的藝術精品。事實上,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十分尊重草根藝術,并能夠從中汲取極其豐沛的營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曉光對馮雙白的觀點表示贊同。他認為,“雅俗共賞”雖然并不容易做到,但應當成為藝術創作者們的追求。“不論陽春白雪的‘雅’還是下里巴人的‘俗’,都是人民群眾需要的藝術形式。今天的社會,好就好在我們可以讓雅俗共存、讓大家各自施展其能。”陳曉光表示,“草根文化為精英文化提供了養分,是我們文化形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要通過國家的頂層設計和全體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讓它生長得更加筆直端正、更加欣欣向榮——因為只有基座強大,我們的文化大廈才有可能壘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