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走到今天,該如何繼續發展?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之源。何為創新?創新首先是思想創新,因此,書法創新首先要解決書法審美問題,書法審美是我們時代必須正視的問題。今天,時代審美已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這是時代賦予書法創作的機遇和挑戰。
古代書法的審美特征
中國歷史連綿五千年,中國的文化傳統代代相傳,書法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由于中國每個朝代文化價值取向都有些不同,因而書法的特征也有變化。下面就各個朝代的書法源流及變遷簡述如下:
夏商周時期伴隨著中華文明,甲骨文、金文先后出現。與甲骨和金屬材料有關,甲骨文大多剛勁平直,筆劃多以方折為主;金文開始注重章法,線條粗勻,體現了藝術的質樸審美。
秦王朝完成國家統一,車同軌,書同文。秦篆集六國書法之大成,其特點是圓轉流暢、結體規范、線條勻整,體現秦王朝對政治、文化的要求和審美。
拙樸雄渾的隸書與向實用發展的草書是漢代書法的特點。篆書一方面轉化為隸書,一方面向草書發展。這是時代快速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對審美發生變化的結果。
晉書尚韻,東晉時期,文人崇尚簡淡中和。王羲之、王獻之等書家出現,他們率意表現性情,書法清秀俊朗,嫵媚而又精致,強調神韻和意境。晉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高峰。
唐書尚法,伴隨著唐朝的興盛,唐楷與大草也如同時代有法度并開放兼容。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法度完備。顏真卿書法的渾厚大氣,體現出唐代的審美心理,影響書壇至今。張旭、懷素等書家大草作品,體現了唐代社會對藝術創新精神的鼓勵和寬容。
宋書尚意,蘇軾云:“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蘇軾、黃庭堅、米芾的行草書,無論點畫還是結體,其創新意識,都大大推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
元書尚態,元代書法基本以趙孟頫為首的復古書風為代表,二王書風符合元代統治者的審美要求,也反映了中國書法發展的必然軌跡。
明代中期,以祝枝山、文征明為首的書家認為“就令學成王羲之,只是他人書耳”。晚明時,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等崛起書壇,共同營造了獨特的體式連綿的書風和創作氛圍。
清書尚質,清代碑學興起。阮元網羅天下北碑,撰寫《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阮元認為,臨習二王帖學的書家創作手法受到局限,雷同的結字和用筆過多,碑學結書法提供了新的創作生命,這種理念得到當時書法界的認同。與此同時,包世臣總結歸納出北碑的技法規律和風格特點,撰寫《藝舟雙楫》。從此,碑學理論確立,為書法大大拓寬了創作空間。
民國之后,代表書家有沈曾植、鄭孝胥、吳昌碩、于右任、李叔同、鄧爾雅、沈尹默、郭沫若等先生,我們一般將他們稱之現當代書法家。
當今書法審美的多元化趨勢
我們從前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從秦漢的古樸,到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書尚意、元書尚態、清書尚質,到今天,以碑入字、以畫入書、流行書風等各領潮流,書法藝術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多元化審美趨勢。
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東晉書風給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書法遺產,歷代帝王對他們的推崇,形成了帖學書法的全面普及,成為自晉唐之后到清代碑學興起之前長達一千多年的主流書風。二王書風的最大特點是“中庸、平和”,“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深受知識界學者和社會的喜愛。在這些學者和社會的推動下,社會對帖學的研究遠遠超過對碑學的研究。在今天,二王書風依然受到普通群眾的重視和喜愛。
“尊碑抑帖”或“尊帖抑碑”,我認為都沒有必要,都應當受到尊重,因為不論是帖,還是碑,都是中國傳統書法中的精髓,我們都應將它們發揚光大。
在當今的書法教育領域,有兩種不大一樣的教學體系,一是師范類大學的書法專業:一是美術類大學的書法專業。前者強調書法的傳承,強調對書法經典的敬畏;后者強調創新,寫出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和自己的個性。前者可能導致對創新動力的減弱;后者可能忽視對傳統的重視,導致狂怪個性的張揚。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由于書法專業教育的普及,許多書法教育家按西方的教學方式,將傳統法帖的精妙之處,逐步拆解,對今天的書法愛好者提供較為清晰、容易掌握的學習方法。為推進書法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書法審美要反映時代特征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之源。書法藝術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在繼承優秀的文化積淀的同時,開拓書法藝術的新視野。
何為創新?王羲之是創新,蘇黃米蔡也是創新。以碑入字是創新,以畫入字也是創新,以反傳統為理念的流行書風還是創新。時代在發展,審美當然也在發展。“筆墨當隨時代”,明末清初,畫家石濤提出這個振聾發聵的口號,他談的是繪畫,主張用新的筆墨形式,從此,中國畫走上筆墨革新的時代。吳冠中先生說石濤是中國現代美術的起點,其原因,是說石濤認識到筆墨形式需要革新,內容需要創新,筆墨形式表現內容需要進一步創新。今天,中國書法處在時代的巨大變革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大文化背景的變遷,書法藝術創新思潮特征在新時代不斷顯現。
書法作品一定要反映時代特征,反映時代精神,其審美一定也要反映時代精神。它更是書法作者人格魅力自然顯現,也是時代的文化環境、文化背景的反映。它體現一個時代的文化時尚和審美情趣。
現在有些年輕人,在看了書法展之后,急于求成,盲目跟風。誰能得獎,就學誰,完全不顧內心的感受,這是泯滅自然的表現,應當是學習書法的大忌。
書法審美離不開個人情趣,個人的學識、功力決定了自己的愛好和個性。字如其人,古人說的是個人的情趣、學養導致了寫出的字的特點。我們經常說,許多學者雖然寫字不多,但一寫,就能看出不俗。有人寫了一輩子,字卻俗不可耐,就是因為學者修養好,懂得什么樣的字符合自己的特點和學識。雖然練的少,至少懂得藏拙。
古人講,書本詩余,他們將書法視作詩之后的余事,他們更關注詩。詩書畫印,詩的排序在書法之前,這是古人對詩和書位置的評價。換個思路,這個詩的意思已經超出我們通常所說的“詩歌”的意思,是思想。詩歌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書法是書寫思想內容的工具。因此,我們強調書法家應當更多地關注學問和修養。在完成書法技巧的同時,更多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提高文化修養是我們當今書法家們需要急需解決的問題。
不論是傳統經典型、現代審美型,還是前衛探索型,我認為,都可以鼓勵。傳統經典型有著最廣大的群眾基礎,它的存在可以使更多的群眾喜愛書法,參與到學習和創新中來。現代審美鼓勵創新,他們創作的活躍和多樣性是明天書法發展的基石。前衛探索型更值得我們尊重,也許在今天,他們并不被更多的人所承認,但他們的積極探索,為書法藝術的發展增添了活力,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今天,審美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這是時代的進步,是藝術創新,包括書法創作的福音。我們要倡導承繼傳統,鼓勵書法創新,尊重藝術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