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硬實力要與傳播軟實力配套
張 成
俗話講,酒香不怕巷子深。物換星移,現在,酒香也怕巷子深。對于中國電影人來說,除了釀酒,更重要的還是尋銷路。日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與現代傳播雜志社在北京師范大學聯合發布了“2012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研數據”報告,這也是繼2011年以來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連續兩年做此類調查研究。此舉系為中國電影文化傳播而探路,系統地研究域外觀眾的所想、所愿、所感,以求中國電影對外傳播有的放矢。
此次調查在2011年數據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化與拓展,共收問卷1175份,其中有效問卷1117份,涉及107個國家,43種母語的人群。調查結果經SPSS專業統計軟件處理后得到108000個參考數據。總的來看,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緩慢提升。引人關注的是,高達5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最需要改進的因素是電影故事,接近5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故事邏輯混亂,難以理解。排除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因素的影響,編劇依然是中國電影國際化的軟肋。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解釋道,這不能全怪編劇,很多高水平的編劇面對當下的買方市場是無可奈何的,市場的力量太強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解決這個難題的根本還是要先改善劇作家的生存環境。
除了電影自身的問題,傳播過程中,一些技術性的障礙也不容忽視。報告顯示,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的受訪者都認為“字幕翻譯”導致了他們對中國電影的理解困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說,有受訪者反映,很多中國的電影翻譯完全不考慮我們的文化習慣,我們經常不理解電影中臺詞的含義。去年,電影《黑衣人3》在中國上映的時候,觀眾、網友曾熱議該片中國味兒十足的翻譯。如果同樣的中國影片在海外放映,以當地味兒的翻譯,尤其是把時下流行的本地詞匯注入到翻譯中,這無疑會大大提升本地觀眾對影片的認同感。
此外,調研結果也顯示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中國的喜劇電影和歷史片受到外國觀眾的關注,有望成為功夫片和動作片之外最受歡迎的類型片;2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音樂是中國電影的重要特征,這也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要符號;研究發現,中國大陸電影、中國臺灣電影、中國香港電影被外國觀眾當成中國電影整體接受,大陸電影的影響力超越其他兩地成為中國電影的主流;許多受訪者認為中國電影中體現出的哲學思想影響了他對中國的看法。
總體看來,中國文化并非缺乏吸引力,而是缺乏發掘這種吸引力的智慧,還需要整合這些智慧。如王家衛的影片在歐洲藝術電影市場非常受歡迎,《花樣年華》至今在法國還保持著多項放映紀錄。反觀國內的不少影評人、電影人在評論、研究其近作《一代宗師》時,總喜歡把其藝術性和商業性對立起來,反倒忽略了為何這些中國味兒很濃的中國故事能夠順暢地打入歐洲市場并引起轟動。王家衛如何讓法國觀眾看懂上海弄堂里的隱秘情愫,理解中華民國武人的儀軌,這些都是他獨到的點金之術,也是中國電影對外傳播亟須整理的寶貴經驗。報告中顯示,網絡上的免費資源和電視成為國外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主要渠道,這固然對傳播中國電影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中國電影還應當積極進軍國外影院,拓寬主流院線渠道。
近年來,中國電影硬實力突飛猛進,更需文化傳播的軟實力與之配套。黃會林說,去年,中國萬達收購美國AMC院線,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院線,這在美國各大媒體上都引起了關注,美國非常謹慎地探討了美國的文化霸主地位和文化安全問題。因此,中國電影的文化傳播不僅是電影產業和電影文化自身的要求,更是出于國家文化安全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要求。對此,黃會林建議,中國電影首先要解決自我認知的問題,充分發掘和利用能為世界所關注和敬仰的文化和思想資源;加強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理論研究;合拍片要保持中國電影的獨特身份;建立以漢語為先導,以電影為工具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