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起源
俗話說“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元宵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是一個以燈為俗、借燈興舞的狂歡之節,故又稱“燈節”。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有兩種流傳較廣的說法,一是認為元宵起源于祭祀太一神的“太一祀”。在新年第一個月圓日通宵燃火照明,意為“人能守元,天人共求安平泰”,為“守歲”的延續?!妒窌酚涊d,漢武帝宮中千燈萬盞,大放光明,通宵達旦祭祀天神“太一神”。宋洪邁在《上元張燈》一文引此說:“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
第二種說法為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在佛教中,燈為法。歷年元宵節皆以燈為俗。到了唐代,元宵燈節發展到盛況空前的規模,并同時出現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間狂歡活動,至唐睿宗,正月十五正式成為“燈節”。南宋時,人們將謎條系在五彩繽紛的花燈上,供觀燈者猜射,稱作“燈謎”,更平添了觀燈的樂趣。
?。ㄌ浦锌普恚?/p>
各地燈彩
元宵節,習稱“燈節”。千百年來,全國各地的燈彩藝術百花齊放,讓元宵節流光溢彩。
閩粵一帶民俗重元宵,燈彩藝術向來發達。南宋之際,福州花燈就在臨安燈節上博得“燈品至多,蘇、福為冠”的贊譽。泉州花燈出品扎作考究、裝飾精雅,以香燈、料絲燈、錢鼓燈、般仔燈、蓮花燈等最有特色。佛山燈彩巧用天然原材和銅襯剪紙裝飾,其刨花燈、燈草燈、蛋殼燈、魚鱗燈等典型燈品,素雅中透出幾分華貴。潮州燈彩興于元明之前,燈品以篾扎絹糊的吊燈、臺燈為多。
江浙彩燈,譽滿天下。蘇州燈彩素衣花色紛繁、精工巧技、古樸典雅、靈秀清麗之優勢而名冠全國。秦淮燈彩,以南京夫子廟燈會的盛名自明延傳至今,其間燈色如兔子燈、蛤蟆燈、獅子燈,簡率純樸,鄉土氣息濃郁。海寧硤石燈彩,始于唐,至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它采用竹篾為骨架造型,以層層宣紙裱糊燈片,施以獨特針刺花紋或刻繪的書畫詩文裝飾,精致典雅,開今日著名針孔燈之先河。浙南的仙居無骨花燈燈身沒有任何骨架,全由繡花針刺成的各種花紋圖案粘貼而成,工藝獨特。
北方燈彩獨具匠心,同樣呈現出各具地域特色的發達景象。北京燈彩以宮燈、紗燈最為著名。河北霸州的老鼠攀葡萄燈、麒麟燈、豬八戒燈等題材詼諧、寓意明快。山西太谷的花燈藝術亦十分出彩,絞活龍燈、架火燈等樣式奇特生動,別具一格。套燈、散燈和盒子燈則為山東德州最有當地特色的燈品。陜西鳳翔的瑞獸燈、云南白族的鐘形燈也成為這一民俗審美情趣中的佼佼者。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東北的冰燈。夜色降臨,千姿百態的冰燈燦爛奪目,亮似水晶,光芒四射,宛如神話和水晶宮殿一般,令人陶然欲醉。
?。栍A整理)
元夕詩詞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宋)
元 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 寅(明)
十五夜觀燈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盧照鄰(唐)
詩 曰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姜 夔(宋)
元宵的飲食風俗
元宵/湯圓
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元宵)節,中國人鬧元宵、吃元宵。元宵形如月,有的稱湯團或湯圓,寓意月圓人團圓之意。關于元宵食俗,曾有過一些有趣的傳說。一說在嫦娥奔月后,其夫思妻成疾,終得仙人指點,于正月十五用米粉作丸,叫嫦娥名,終于與嫦娥相聚。另一說,唐朝皇帝為犒勞大將郭子儀西征歸來,令御廚新制一道白圓團子?;实燮穱L后連贊好吃,并定名為“唐圓”。因唐圓是在元夕宵夜時吃的,故叫元宵。
油錘
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庇湾N是一種什么樣的食品呢?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油錘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其制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禺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
面條
面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于長江以北地區,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糟羹
浙江臺州地區在看花燈之后食用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咸味的糊狀食品。
?。ㄌ浦锌普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