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央視八套的開年大戲《媽祖》在播出后受到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創造了平均收視3.19%、單集最高收視率4.44%、最高收視份額達14.39%的佳績,目前,該劇已準備在春節期間登上東南、天津、湖北、廣東等多家省級衛視進行二輪搶播。觀眾對這部大型神話劇的認可和喜歡,一方面也說明了媽祖精神、媽祖文化和它背后蘊含的海洋精神、海洋文明被當下中國人得以重新發現和再認識,另一方面,這部劇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高收視,正是得益于扎扎實實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并很好地運用在創作之中。
從古代起,中西對待海洋的觀念就有非常大的不同,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重陸輕海的觀念根深蒂固。由于海運成本低廉,早早成為西方人發展經濟的支柱行業,中華民族也創造過相當輝煌的航海紀錄,但中國人主體在相當長時間內未能脫出大陸—海岸民族的窠臼。
電視劇開篇就給我們交代了沿海地區居民生活的特征,海面、船只、漁民等意象構成了與內陸截然不同的海上風情。相比較,內陸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熱炕頭”代表的是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他們不需要靠頻繁的交換(貿易)來生存。那么到了沿海地區,人們不走出那片海是不行的。出海打魚、集市販魚、再換來生存的必需品,“靠海吃飯,看天行船”,海洋,對于當地人來說,是衣食父母,也是災難的誕生地。該劇里龍王和他的兒子之所以那么張狂,就是因為他們掌握著當地生靈的生殺大權。東海龍宮的二王子睚眥在該劇里是個徹頭徹尾的“惡的化身”,他為了自己篡權奪位,不惜對自己親弟弟和父親下手,他跟手下作惡多端的海妖晏公及嘉應、嘉佑等蝦兵蟹將策劃了一場又一場的海災和人難,對東海一帶居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林默娘從幫助當地人看天象、看病開始,不斷幫助當地居民渡過一次又一次的難關。在一次赴海救人遇害后去世,菩薩和大仙及當地民眾為她集體向玉帝請愿,要求加封默娘為海神,封號“媽祖”。媽祖之神,從此誕生。其后,媽祖與夫君吳宗倫(嚴寬飾)攜手共同對付睚眥代表的惡勢力。
從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女媧到《西游記》里的王母娘娘再到濟世救人的觀音菩薩,“女神仙”、“女菩薩”等在中國人文化傳統里都是大愛、大善的化身,是有著整個民族“母親”角色的心理親和力的。這部劇在神話人物造型上更加趨近于人的形象,加上媽祖(林默娘)本身就是從人羽化成神,成神之后也是和當地百姓打成一片,使得該劇的神話風格更加“接地氣”和現實化。跟以往人們認知中的女神仙不同,神仙媽祖是由人演變的,這個“由人到神”的過程對觀眾來說是非常好奇的。由劉濤扮演的林默娘是一個被觀音菩薩和赤腳大仙選中的海神之胎,在赤腳大仙看來,選中本性助人為樂、行俠仗義等嬰孩固然重要,同時找個好人家托生并養育成人也很重要。大仙和菩薩暗中給默娘的手鐲、銅鏡等法器助她救人,但原則是“用法力做善事,每做一次法力提升一次;如果做壞事,每做一次,法力減弱一次”。林默娘果然不負重托,從小就表現出了“超凡脫俗、善良大度”的一面,加之其父母的言傳身教和菩薩、大仙的幫助,使得她迅速成長為庇護一方的俠女。從這部電視劇中,我們不僅了解到了媽祖的由來,更重要的是該劇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集真、善、美、神、勇、俠于一身的女性形象。這種形象,放到當今社會,更是值得提倡和學習的女性楷模。“女子能頂半邊天”,在沿海地區,男性出海捕魚,女性操持所有農活、家事,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媽祖這位女性撐起了整個海洋的安全,保護了所有當地居民的生命,維持了當地經濟的正常運行。更讓人感動的是,她竟然放棄了人間的天倫之樂,為了更好地治病救人,她堅持終身不結婚。最后為了安撫家人和相親,她才與也同樣具有犧牲奉獻精神的吳宗倫,一個“嫁而不婚”、一個“婚而不娶”。她的品行正是容納百川、包容萬物、剛柔并濟的東方海洋性格,與西方海上生存者的掠奪和侵犯相比,媽祖身上具有的是東方海洋美的大氣和善良,智慧與柔軟,正義與親和,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在電視劇藝術特色上,除了故事本身具有的神話色彩外,編劇在藝術處理上,運用了中國傳統戲劇戲曲故事藝術的多種元素,如小姐丫鬟的生死姐妹情、多情公子與重義女子的堅貞愛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輪回道德教義等,這些都是符合中國人聽書看故事的文化傳統基因。同時,該劇里的很多故事情節,例如“默娘大女難嫁”、“睚眥借給父王修龍宮而胡作非為”等,影射了當下社會的很多現實的問題,這些,都成為該劇取得高收視的因素。除此之外,該劇的臺詞也很有亮點,跟當下人的觀念結合很緊密,讓人看完非常親切。該劇里經常有很多正能量的臺詞出現,例如:“為官有能力時要常行好事,在無能力時要常存好心”,當官要“想百姓之想,憂百姓之憂”,正是民聲的深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