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輕裘道德七言聯
行書雨潤風催五言聯
行書瑞雪春風七言聯 邱振中
五代孟昶寫下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成為中國特殊的藝術形式——楹聯的最初案例,后人承沿其意而久成習俗,每逢歲除,張掛春聯迎新納福。而今,中國美術館在癸巳春節期間亦沿襲舊俗,舉辦“翰墨傳承——中國美術館癸巳新春楹聯書法大展”,傳承中國楹聯雅趣。
癸巳吉年,借“翰墨傳承”之題,此次展覽由“福慶初新”、“昌文詠勝”、“銘言寄世”3部分組成。每部分各有側重:“福慶初新”部分以春聯為主;在楹聯發展的歷史上,內容突破新舊節序之囿,廣泛地表現為題詠山川勝景、感嘆風物歲時、抒發情懷心志等,這些內容在“昌文詠勝”、“銘言寄世”兩部分中進行集中展示;“銘言寄世”部分則更多地體現在以事、以物、以景來抒發情懷心志、感嘆風物歲時,文心雋永。展覽所邀書家,皆名當世,所示書作,各體雜陳,風格各具。參展的百余位書家,由展覽學術專家組民主投票推薦。展出的作品亦是經專家組遴選而定,筆墨行章間傳達聯語之詩情文意、義理哲律、書煥其彩,詞句灼灼中透析翰墨之大美無言、風神韻致、文心沁人。
楹聯書法,兼具楹聯、書法之長。其內含楹聯聯語之意,外彰書寫逸美之狀,陶然興會,耐人追尋。千百年來,文人樂此而雅懸齋壁,書家好此以酬應贈答。楹聯沿襲古樂府發展到律詩的平仄押韻,以及對仗駢儷的悠久傳統,而六朝駢儷文和唐詩的勃興則直接影響到“楹聯”概念的確立。楹聯作者李岫春撰文認為,楹聯是中國文學中最簡約的傳統文學文體,短小精悍、易學易會,但并不比詩詞簡單,聯語因其“水分少”,作聯人應具有豐厚的學識、長期的生活經驗和濃郁的藝術手法。展覽中,書家或展示新舊節序的年俗情結、烘托癸巳年熱情祥和氣氛;或選樓、閣、亭、臺、寺、觀、祠堂等環境中的聯文,以筆感得其境,體驗楹聯書、文雙美之趣;或納近身事景于內,抒發別樣心緒;又或嘆于風物歲時,示超然物外情,表淡泊名利心,然俱言簡意賅,微言大義。在楹聯家看來,它是“詩中之詩”。
對對子,不僅是文人之間的娛樂,在美術館的空間中,它更是一種能讓所有人參與的“新鮮玩意”。展覽期間,在中國美術館展廳舉辦征聯活動,由中國楹聯學會提供10個上聯,向廣大觀眾征集下聯,展覽活動結束后,由中國楹聯學會組織專家對應征作品進行集中評選,自詡有詩詞功底的觀眾可以安心大展奇才。中國美術館還舉辦以“新春對對碰——我在中國美術館過大年”為主題的親子專場活動,通過藝術性、趣味性兼具的親子活動,讓小朋友體味楹聯藝術的魅力。
據中國楹聯學會會長孟繁錦介紹,楹聯要求平仄合律、對仗工整、文意切題,它要在立意、取象、言志、抒情、章法等方面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最近30年,古老的楹聯借助社團優勢而取得長足進步,又恰逢網絡興起并強力助推,得以迅猛發展。“對聯的生活化趨勢,使創作者的喜怒哀樂、窮通感念乃至生老病死,皆可系之于聯、發之于聯。”孟繁錦說,知人情、悟事理、感懷歷史、針砭時事,心有所感悟,隨時可以形諸于聯。這就要求創作者摒除假大空的應景之作,著力于意境和意象的營造,務去陳言,才能逃出庸手之列。
有人說,一副好聯,如同一曲節奏、旋律、和聲完美統一的樂章。在對與不對之間,在聯與不聯之間,在切題與超脫之間,在語言的雅與俗之間,如蘇軾所言“萬斛源泉,不擇地而出”——悟出只屬于自己的獨到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