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年來,人類地球東部的山川大地上,一直綻放著一種美麗又絢爛的人文和藝術之花,它就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間創造——年畫,其影響曾衍至東亞和南亞一些國家,并早在一個世紀之前就成為歐美及日本人文學者關注與研究的對象。始自2002年我國將年畫視為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了歷史上首次地毯式的田野調查,以及科學整理和系統保護,從而使我們得以全面審視中國木版年畫的歷史與現狀,并深刻地認識到它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及所擁有的非凡價值。
打黃蓋
雜條 手工彩繪 近代 店鋪不詳 私人收藏
此圖據《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兵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繪制。為了使孫劉聯軍大破曹魏百萬水師,吳將黃蓋向都督周瑜獻苦肉計,詐降曹操。曹操受黃蓋投降,并接納其用鐵鏈將所有的戰船連接在一起的辦法,最終導致赤壁大敗的結局。
歷 史
年畫的歷史——先是年的歷史,然后是年畫的歷史。
中國是農耕古國,生產周期與大自然四季一輪的周期同步,每逢新舊兩個周期的交接——過年,則必是大事。在這幾天里,要感恩天地,崇仰先人,和睦族親,祈盼福祉,把對生活的理想與愿望盡情宣泄出來。為此,數千年來人們創造了無數充滿魅力的民俗方式,其中——中華文化性質最鮮明、文化內涵最深厚、藝術最絢爛而獨異者就是年畫。
史料記載,早在晉唐時期人們便把具有驅邪意味的神像與老虎畫在門板上,但這還不是真正意義的年畫。年畫必需是復制性的,人人能夠擁有,并成為約定俗成的習俗。使用手繪很難實現,只有印刷才能完成。
所幸的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雕版印刷的國家,現今保存在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公元868年)印制的精美的《金剛經》插圖,表明至遲九世紀中國已有了高超的圖像復制的雕版印刷技藝了。這給年畫的誕生鋪出一條寬廣之路。
同時,雕版用紙,紙也是中國偉大的古代發明。紙價便宜,民間又廣泛生產各種材料(樹皮、竹、麻頭等)制造的土紙,這又給年畫的滋生和普及準備了優越的條件。
在這時期,正好是古代城市高度發展期。特別是宋代,無論朝野都十分重視良好風俗的培育。單從宋人詩文中便可看到,各種優美的社會風情常常從鄉土習俗中散發出來。于是,雕版印制的優美而受看的紙畫便悄然出現了。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出現了專營各類紙畫的紙馬鋪。由此看,貼年畫的風俗在宋代已經初露端倪。
最初的年畫以信仰類功能性的神像為主。敬祀神像是年俗中必不可少的。這是年畫的習俗的基礎。
上世紀俄國人柯茲洛夫在內蒙古黑城子發掘到一幅金代平陽印制的年畫,名為《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這幅畫很重要,它表明金代已有了生活類裝飾性的年畫。
然而,一種風俗真正確立起來,并非易事。
年畫由它在民間漸被認同,蔚為習俗,需求日大,到農民站出來自我承擔,自刻自畫,自給自足,還確立了自己的審美個性與藝術體系——這個過程至少用了三百年。所以,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遍地興起;再到清代中期,方顯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不僅大小產地星羅棋布,題材廣泛無所不包,體裁繁多不一而足,而且產量之大令人驚嘆,年畫最終成了每逢新年必定登場的年俗主角之一。
形 態
中國木版年畫是一種特殊的畫。它從形態到本質,都與國畫不同,甚至相反。
首先,年畫是雕版印刷與手繪相結合的畫,兼有版畫與繪畫的特點。有時它全憑雕版印制,單版或套版,不加手繪,藝人高超的雕版的刀法及腕底的版味盡顯無遺;有時要加上一些手繪,有的手繪成分很大,除去墨色的線版之外,開臉點晴,上妝施粉,隨類敷彩,全用手繪,但這種結合版畫的手繪與單純的繪畫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畫法;技巧另類,意趣別樣。
年畫是一種民間畫,它與精英文人畫全然兩樣。年畫藝人是農民,農民作畫沒有刻意的藝術理論,也沒有學理的追求。只是要把心中的東西直接畫在紙上。就像遠古的巖畫,不寫實,只寫意寫神;一切都是原發的,隨性的,情感化的。呈現著大地人文的本色與生命的本真。
年畫是一種共性的畫。年畫與其它民間藝術一樣,不追求個性,卻追求周圍人們的認同。認同是共性的體現。只有被認同才能成立。任何一種站住腳的民間藝術都是與當地人們共同的人生想往、心理與審美長期“磨合”的結果,所以最終它體現的是民間文化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即地域性。表現共性而非個性是民間文化與精英文化最關鍵的區別。民間藝術之間不是藝人個性的相異,而是地域性的彼此不同。如朱仙鎮之豪放、桃花塢之精巧、武強之雄勁、漳州之清疏,共同構成了中國年畫彼此爭奇斗艷的藝術世界。
民間年畫又是一種節日的畫。年畫從屬于年俗,自然與年的特定氛圍一致。因而中國人的年畫喜慶熱烈,豐盈飽滿,艷麗奪目,這是惟年畫才有的。
年畫還是一種傳承的畫。年畫的畫面和圖案,以及制作手法是代代相傳的。雖然傳承過程有所新創,但他們決不會放棄任何一塊古版。一些畫面終歲不改,一些制作手段始終不渝,表達著藝人們對祖傳文化的恪守和對傳統的摯愛,因使中國年畫具有很牢固的傳統性,積淀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人文。有的圖像(如紙馬)甚至含有活化石的意味。
這樣一種形態與性質的年畫,自然極其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