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亞市港門村東一路二巷有棟六層小樓特別顯眼:褐色的火山石做成雅致的門框,一副暗紅色的木質對聯掛在旁邊,上面寫著:門外斜陽戶外海,窗前流水枕前書。大門兩側兩只土色的陶鼓增添了不少雅趣。
這棟別致的小樓有個好聽的名字:恬退居,但它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是:港門村社區居民文博館。文博館里陳列著1300多件三亞不同時期的文物,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契據、政法、軍事、海防、兵器、民俗、書信、告示等11類。
“這些東西都是我50多年來一點一點從民間收集而來。2003年開始我就打算自己籌辦一個社區文博館,把這些寶貝免費向市民展出,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三亞的歷史文化。在家人支持下,2012年5月這個社區居民文博館終于建成開放。”小樓的主人蔡明康介紹說。
蔡明康今年78歲,海南樂東人,長期株守三亞文壇,曾任三亞市文聯主席。蔡明康的女兒蔡葩說:“父親數十年如一日收藏民間史物珍品,一紙田契、一封書信、一份抗戰時期的花名冊他都視為珍寶。記憶里,父親只要一拿到稿費、獎金就去農村收集藏品,‘買破爛’成了家里一大開銷。這些看似尋常的物品,父親都朝夕揣摩,一件一件去挖掘它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并形成文字,還對物品進行歸類、編號。文博館里一有人來參觀,父親就樂此不疲地詳細講解,完全忘了自己已是78歲高齡。”
在文博館一樓近200平方米的展廳,記者看到,沿著墻壁擺了一溜兒展柜,仔細一數足足32個。里面陳列著五花八門的文物:崖州的三寸金蓮、木屐,海螺號角,五代百年檳榔灰缸,同治時期的過繼合同書,孫中山中華民國紀念幣,崖州港門炮臺火藥缸……其中珍藏的馮白駒“瓊崖處在全國解放前夜”講話稿,記錄了海南島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幾十年紅旗不倒的革命歷史真跡。國民政府崖縣的“征收田賦通知單”,是國民黨當時在崖縣的最后一張“征糧”文告,見證了國民黨潰遁臺灣前寅吃卯糧、國庫虧空的狼狽狀況。一封國民黨“軍嫂”的家書不僅抒發了對親人的相思與眷戀之情,同時反映了民國時期蘇北地區物價高漲的經濟形勢……這些物品對于追尋中國及三亞歷史的蹤跡極具文化歷史價值。
“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蔡明康遞給記者他寫的兩本書:《三亞史物今存》和《三亞民間書契尋真》。《三亞史物今存》挑選了蔡明康收藏的一百多件文物,圖文并茂地介紹了每一件藏品的由來及所展現的歷史故事。
三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孫蘇表示,三亞市已將蔡明康的文博館列入2013年市文化產業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項目,給予一定的經費扶持,用于維護、擴建文博館,讓那些珍貴的史料和文物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