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 :歌頌青春并不媚俗
從蘭州、西安,到美國、英國,昆曲從來沒有到達過的這些地方因為白先勇而留下了昆曲的足跡。因為青春版《牡丹亭》“拉近了昆曲藝術和年輕人、和社會的距離,讓古典藝術在現代、現實中復活,把昆曲帶回到生活、帶回到聚光燈下”,白先勇獲得了旨在鼓勵搶救和重建傳統音樂的“太極獎”。
不久前,記者在香山飯店采訪了這位“昆曲義工”,他說:“我最大的愿望是讓年輕人一生至少能有一次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美。”
青春版《牡丹亭》曾3次在北大百年講堂演出,不僅是北大學生,北京其他高校的學生也非常踴躍,3天共9個小時的演出,場場爆滿,而且沒有人提前離場。在合肥中科大,理工科的學生也為演出所深深吸引,1800座的演出場地一下子來了3000人。
在美國,他仍堅持9個小時的演出時間,毫不妥協。絡繹不絕的觀眾中有五六成以上是非華裔的。一向只知道京劇的西方觀眾被白先勇帶來的昆曲激發了無限的好奇心,有的人在中場休息時會到樂池去看:到底是什么樂器能奏出這么美妙的音樂?
白先勇說,這不只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勝利,而且是昆曲的勝利,它超越了種族、地域、文化、言語,能夠直接打動人的心靈。“因為昆曲的音樂實在太美麗了,如果音樂不美,9個小時的時間觀眾是坐不住的。”
談到音樂,白先勇認為,學校和研究機構的課程設置,除了西樂,也應該把中國傳統音樂納入重要科目。昆曲擁有完整而古老的音樂系統和藝術形式,600年來通過口傳身授得以留存至今,并葆有原汁原味,昆曲的曲牌、曲譜都與古代音樂一脈相承,是我們今天最珍貴的音樂遺產。白先勇說,今天我們看到曲詞里的字句美不勝收,在當時其實是有配樂的,但由于當時的記譜方式還不完善,多少美麗的聲音竟然全部散逸了。“這是我們民族文化巨大的損失,假如在今天昆曲藝術依然在流失,過不了多久我們將變成一個失聲的民族。”
有人覺得昆曲和現代社會有距離,“年輕人現在適應速食文化,哪有耐性欣賞昆曲?”但是白先勇說,“年輕人的DNA其實還是詩經楚辭的,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觸動年輕人內心對傳統文化的向往。”白先勇認為《牡丹亭》打動年輕人的資本在于兩個字,一個是美,一個是情。為了獲得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劇團采用年輕演員,設備、設計、服裝都傾向于青春化,海報也精心設計,最古典的元素和最現代的形式放在一起。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在走青春偶像化的大眾文化路線,但白先勇說,“歌頌青春并不媚俗。”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向人們證明了,青春是藝術永恒的主題之一。
如今,白先勇已翻新了《牡丹亭》和《玉簪記》兩部劇目,他稱自己“像一個昆曲的傳教士”,無論走到哪里,都會一直講昆曲的好,一直到大家相信為止。情歸昆曲的他并沒有因為寫作受到影響而后悔,只是感嘆:“我只是開了個頭,現在做不動了,希望其他人繼續努力。”對昆曲的未來他有信心,畢竟昆曲現在的年輕觀眾比十年前多了。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