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昆曲“搭臺”交流 一個劇院的大昆曲視野
今年是北方昆曲劇院建院56周年,北昆的藝術生產及各項藝術活動緊鑼密鼓。從劇目展演、電影展映到承辦昆曲活動,6個劇目13項活動貫穿全年。
一個劇院的大昆曲視野
6月21日至22日,為紀念北方昆曲劇院建院56周年,兩場主題為“好景艷陽天”的昆曲演出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裊裊上演,劇目包括《續琵琶》《牡丹亭》。這兩場面向年輕人的昆曲演出,讓人想起國家文化遺產日當天北昆在長安大戲院推出的昆曲《續琵琶》。美輪美奐的舞臺上,魏春榮、王振義兩位梅花獎得主領銜演繹了蔡文姬遠嫁匈奴后歸漢的感人故事。繼昆曲《紅樓夢》之后,北昆推出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劇作《續琵琶》,像是續紅學的“琵琶”,如今更是在續昆曲的“琵琶”。
緊鑼密鼓“搶時間”
2013年,北方昆曲劇院的藝術生產再度發力。今年3月,北昆與臺灣著名學者曾永義合作的《李香君》成功排演,拉開了其年度創作的大幕。在《續琵琶》演出之后,《仰望星空》《紅樓夢》《影梅庵憶語》《白兔記》等也將相繼推出。
北方昆曲劇院的日程安排得可謂緊鑼密鼓:昆曲電影《紅樓夢》全國展映、慶祝北昆建院56周年演出、昆曲歐洲五國行、獻演梅花獎30周年系列活動……一個“搶”字,貫穿了2013年北昆的全年。
“3年多以來,我們每年幾乎都要推出4出戲,今年更有6部劇目推出,我們是在盡量搶時間。”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的語氣充滿了緊迫感。作為北方唯一的昆曲院團掌舵人,她看到的并非止于北方,而是全國昆曲的現狀:7個院團,800多昆曲從業者,在沒有演出的情況下,青年演員的工資大多在2000元左右,他們卻承擔著繼承和弘揚昆曲這一優秀傳統藝術的重擔。他們需要舞臺,也需要社會的關注。
昆曲遇上798!
“用兩條腿走路,既繼承又創新,只有這樣,昆曲才能健康發展。”可以說,這也是楊鳳一上任北方昆曲劇院院長以來一直推舉并落實的:既挖掘整理和排演傳統經典,又有新的嘗試和探索,“每年用3個月給青年演員排演傳統、用于繼承”。
2010年10月,北方昆曲劇院聯合北京曹雪芹學會、中國戲曲學院挖掘整理并首演了《續琵琶》。2011年,昆曲《紅樓夢》在國家大劇院全球首演。這一度成為北昆演繹“紅學”題材的佳話。今年初推出的《李香君》一劇,是曾永義根據孔尚任《桃花扇》重新填詞打造的抒寫大變革時期人格魅力的力作。古典名著《白兔記》也被列入了北昆今年的搬演日程。在演繹傳統經典之時,北昆持續地挖掘整理傳統劇目,這些經驗繼而也被用到了劇目新創乃至新的劇場形式探索中。
在紀念建黨92周年之際,北昆即將推出一部以北京798文化產業園區風貌為背景的現代昆曲劇場《仰望星空》。這也是北昆在創演《舊京絕唱》之后嘗試的又一部“昆曲劇場”形式劇目。作為2013年蹲底的戲碼,北昆還將在年內演出交響劇樣式的新版《紅樓夢》。
(編輯:子木)
· | 7大昆曲院團12月奉獻9場演出 |
· | 朵朵南梅溢香來——江蘇18朵“梅花”齊聚北京 |
· | 中國藝術報:一個人的“昆曲壯舉” |
· | 昆曲“俞派”小生集結滬上展演 |
· | 昆曲邂逅海德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