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開展的第一次傳統村落普查工作已經于上個月結束,并公布了第一批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名單。一時之間,各省市關于本地多少村落入選名錄的報道紛紛見諸報端,許多偏遠的村落也進入了世人的視野。
在一個又一個村落快速從地圖上消失的時代,名錄的出臺讓關心傳統村落命運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但“名錄”效應所帶來的陷阱也不能不警惕:名錄里的村落固然是杰作,名錄之外的村落是否就可以不管不顧了?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共646個,在全國數以百萬計的村落當中,這份名單的分量顯得過于沉重。這很容易讓人想起“一千萬平民和一個騎單車的被屠殺”的段子,聽段子的人首先問的是:為什么要殺那個騎單車的?希望名錄之外的村落不會遭遇這種漠視。
非遺保護人士常說,這是一個劇烈轉型的時代。正因為劇烈轉型,對文明的延續而言,包括名錄在內普遍意義上的村落將何去何從更值得關注。對此,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說得很明白,“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基本上是農耕文明,這文明的基礎在農村,其中相當一部分農村是古村落。中華民族最久遠綿長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這些村落里。”幾乎所有的學者都已經意識到,傳統村落不只是物質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兩者的綜合體,更是動態的遺存。因為那里還有人群居住,有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在傳承和延續。
傳統村落的文化,從田園、建筑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是村民在創造與享受過程中的自然選擇。因此,與其自相矛盾地把村落視為活態遺產,保護、保存下來給后人以借鑒、思考和憑吊,不如視之為未來文明發展的一種可能,孕育出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
如今,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0%,在城市包圍農村的形勢下如何面對農業文明?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人都以為,城市化就是消滅農村,現代化就是消滅農民,其實這是有違科學發展觀的。農業文明有著許多低能耗、低污染、無垃圾、可持續等城市化永遠無法占據的優勢。按照中國的古老歷史和當代國情,把城市建設得更像城市,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從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經驗看,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這些如繁星般散落在中華大地上自然形成的村落,短則百十年,長則近千年,往往意味著姓氏族譜、家族制度、人生儀禮、歲時節日、宗教信仰、口頭文學、游戲競技……它們是世世代代人民繁衍生息的場所,蘊含著他們的生產生活智慧,也承載著他們的悲歡離合和這方水土的興滅盛衰,是中華文明的真正的基礎。正如學者廖奔所說,村落中的人們早已開始了不同于以往的生產和生活行為,但這不等于說,鄉村社會形態所負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已經一并滌蕩凈盡,恰恰相反,從這些有形古村鎮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傳統文化包籠天地的裹卷力和固有生活方式持久向今天滲透的氣息。
記者在《守望古村落》一書看到的一組數據顯示,2000年時我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10年里有90萬個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內就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這是一組令人生畏的數字。如果把中華文明比作一張大網,那么自然村落就是網結,如果網結都寥寥無幾了,網就會散架,何來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