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擁有厚實的人文歷史,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都市空間,而這種都市空間在世界各地都沒有,也無法模擬。在檳城的每一座建筑、每一條街道,都是一本書,每一本書都有說不完的故事,它是一個歷史的走廊,讓前來的旅游者都能深刻體會中華歷史的淵源。
我來到馬來西亞檳城,一直被它厚實的人文歷史所感染著。這座建于19世紀中期的古老城市,殖民地文化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都市空間。這里最讓人著迷的是各種文化的交融聚集,眾多保存完好的宗廟、祠堂會社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迥異的老式洋房、名勝古跡等有形的文化遺產,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的社會結構,而在500年貿易歷史中,亞洲和歐洲的影響力所賦予的無形文化遺存,則從不同的城市建筑中展示出東方、歐美和伊斯蘭等不同風格的文化痕跡。2008年7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檳城(喬治市)的建筑與文化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qū)是獨一無二的。正是這樣獨特的文物、文化和建筑,使檳城成為了海外游客絕佳的旅游目的地,受到各國游客的青睞。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地方,能讓人既可以在銀色沙灘的大海邊曬太陽,又可以深度體驗人文歷史,檳城就是這樣的地方。
初次踏足檳城,登上65層樓高的光大大廈鳥瞰這座城市,映入眼簾的是低矮的南洋建筑,灰紅的瓦交織成一片,古色古香。當你漫步在充滿19世紀英殖民地色彩的狹窄街道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百歲老洋房、典雅純樸的商店、中國各地的會館、騎樓、廟宇。各式的古建筑滿身苔痕、散發(fā)出百年的滄桑,時間也仿佛凝固不動。
檳城的街道不寬,有的還彎曲逶迤,雖然窄小,卻容下了許多不同角度的風景,很有一番味道。這里古意盎然,臨街不起眼的店屋隨隨便便就存在了兩百多年,簡直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建筑歷史博物館。那深深的院落,古舊的門面,喧鬧的華人廟宇,悠揚的回教禱告聲,繁華的印度街市,東方和西方的生活細節(jié),由建筑到飲食,共同呼吸,相互交融,生動地反映了東南亞多元移民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老房子還保持著生活氣息,街上的車川流不息,噪雜的市集,小販的吆喝準時響起,有人早上買菜,有人打罵孩子,鄰里間的家長里短,斑駁的老墻如同一張張失修的臉,一棵棵大樹年輪里都藏著講不完的故事。
更令人贊嘆的是,檳城“龍”的意味非常濃郁,每一個華人到了檳城都會找到自己祖先留下的痕跡。小街巷、三輪車、廊宇及人們辛勤搬運貨物的景象,這些似乎是屬于被遺忘的時代,卻是檳城的核心生活,在這歷久彌堅的古屋底下依然生生不息。
人們都說檳城擁有黃昏的顏色,金黃金黃的,我想這正是檳城懷舊的顏色,是檳城文化與歷史和諧融合的顏色。但在檳城不僅僅是懷舊,這個地方幾乎把整個亞洲的風情都濃縮在自己的身上,有時你會突然不知自己身處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