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九年,姚珠珠以制片人和藝術指導身份帶隊到偏遠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收集我國現存的原始舞蹈,費時兩年,拍制成大型電視專題紀錄片《舞之靈》,被業內人士評為新時期我國舞蹈界最重大的無形文化遺產紀錄和研究成果。姚珠珠說:“我著力去找尋原始、粗獷、近乎對生活常態進行摹擬的舞蹈,我從中看到了勞動人民對生命的熱愛,看到了無窮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力。”
2012歲暮,聞“姚珠珠舞蹈藝術人生60周年慶典”舉行,甚欣慰;不日,有幸聞珠珠老師致電盛邀,敝人誠惶誠恐!然而不巧,個中原委最終致使我錯過佳期勝景,悔之晚矣。但無論怎樣,憑多年的交情,憑《舞之靈》(CD-ROM)的不解之緣,憑對一位杰出舞蹈家直覺認識,我自認為,應有所記、有所悟。
憑心而論,我與珠珠老師年齡相差近20歲,不知是否屬于“忘年交”?但,從我們上世紀90年代以后構建的情誼看,應該說,彼此相識相知,神交久矣。珠珠老師將她的藝術人生60載界定為“邊走邊舞”的核心詞,思想起來,我們的“神交”似乎同樣帶了這種“邊……邊……”的特征,一路走來,認識在加深,情感在加厚。
回頭望去,可以表明這種進度的事情,在我看來,最具說服力,也最富有故事性。雖然我絕對是一個蹩腳的“說書人”,無法用語言刻畫出人物性格,但我還是嘗試著回顧,以時序的“娓娓道來”,掛一漏萬地申說一番曾經的故事或對她的認識。
我心中的珠珠老師:
起初,她是個大舞蹈家。那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舞臺,“資華筠、王堃、姚珠珠三人舞蹈晚會”時我作為孩童的記憶,那是一個激情四溢、汪洋如海的舞蹈世界,滿眼生長著舞蹈細胞的強大分裂,上天入地的情感張力裹挾在巨大的身體能力里無窮地釋放,構成一個滿溢的情感時空,瞬間讓人感受到舞蹈藝術那種無以復加的美好、完善與靈力,仿佛生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因之被感喟,意識的超凡脫俗也因之得到了落實。那,也許是我最初的舞蹈意識,也許是舞蹈藝術的形式特質首次被我真實地領會了,而這恰是珠珠老師們教誨于我的。客觀地說,那時,我知道了珠珠老師,然而珠珠老師不知道我。
繼而(時間跨度近十年),我成長了,介入了舞蹈研究工作,有機會目睹了同樣開始“研究舞蹈”的珠珠老師,我們的距離拉近了!但這時,依然是我仰望她,而她不認識我。那也許是1989年夏天或稍后的某個時段,央視播出了她策劃、主持的4集電視專題系列片《舞之靈》,實在說,我有意識地感悟民間舞蹈文化的影像,那不是個肇始,也是個最初的形象認知。那個片子,突然讓我發現了“民間中國”的巨大魔力,感悟出另外一種舞蹈世界的精神無限和文化空間的神秘、縱橫和貫通。我不知珠珠老師當時此舉的心語和心路歷程怎樣,總之,我因之而成的震懾與好奇,幾乎伴隨了我之后的歲月,至今樂此不疲!這時,我開始意識到,珠珠老師作為舞者的“大氣”,她是一個有智慧的大舞者。一個表演家,居然可以頭戴斗笠、足蹬快靴穿行于崇山峻嶺、荒漠高地,餐風飲露中發掘“草根文化”的莖葉,篳路藍縷里苦尋民族精髓的養分,她努力打造的文化“主位”身份引導你深入了解民間文化的心理,她刻苦用心的“同吃、同住、同舞”傳播了文化人必須具備的田野素質。
再者,新千年前后,我們終于有了合作契機。那是首版《舞之靈》之后的十年左右時間,珠珠老師盛情邀請馮雙白先生等3人為她的電子圖書《舞之靈》(CD-ROM)撰稿。那時,這種媒體樣式在中國剛剛興起,珠珠老師不失時機地抓住清華同方的產業資源,達成了此項合作,作為其中主要撰稿人的我,有幸加入了創作團隊,寫作了大量原生類型的民間舞蹈條目。應該說,那本讀物既是我們研究成果的合理而集中的展示,也是我們拓寬舞蹈傳播渠道、向民眾推廣舞蹈知識的良性選擇。因為,首版的啟示讓我穎悟了珠珠老師作為當代杰出舞者的創造意識,她的發現性探索對中國舞蹈考源研究的價值還是相當明顯的,她所倡導的“田野考察之風”再次激發了學者的熱情和學子的向往,之后的數十年,舞蹈學實證學風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她行動的啟迪,而電子圖書的再次編纂,客觀上又為這一認識的精進增添了力度。此時,我所認識(她也認識我了)的珠珠老師,開始在我心目中出現了“大道舞者”的形象。之后,我們晤面的機會少了,但每到關鍵時事的當口,珠珠老師總能想起我、呼喚我,我也總會傾力配合,行“站腳助威”之功。
當然,我最感喟的,還是她信手拈來的“即興舞”,最直接的感受發生在清華同方狹小的辦公室里。那方寸之隅,她居然可以翻飛起身形,任絲帶和手絹雀躍左右,讓身體和心靈互相傾訴,實在地讓人感受到舞蹈于舞蹈家、于觀者的無窮感染力。尤其是蘊含于肢體之上的無限激情,如火如荼的情緒張力和著流暢的舞影噴泄而出,讓你很難相信那是一位年過六旬的長者。這就是舞蹈的魅力,舞蹈的功能!
常言道,大愛無疆,大道無垠。在珠珠老師那里,舞蹈賦予她愛的全部,其中的涵義蘊育了所有的“大道”。所以,她是富足的,一生為舞,一世有道。
獨白
□ 姚珠珠
我是一個連走路都在跳舞的人
舞鞋伴我走了六十年
我不愿說跳舞是我的生命
因為我到了該脫掉舞鞋的年齡
但是我會說我天然為跳舞而生
我的一切都在跳舞里
包括我的童年、我的歡樂和我的惆悵
我不敢說我的舞有多么出彩
但是我很自豪
只因我讓人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跳舞
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美洲,或者東南亞
人們在我的舞里仿佛看見了生命的無窮潛力
從而懂得愛惜天趣
我用舞蹈為自己筑造了一座無字碑
或許那上面只有一個小字——美
我不用技巧也不用程式
我不要它們豐富舞蹈
我只用舞蹈來豐富感情
我把跳舞變成心底的音樂
和活動的雕刻
姚珠珠生于抗日戰爭后期,8歲在中央實驗歌劇院舞蹈團學習舞蹈。圖為10歲的姚珠珠練習古典舞,身后為鐘潤良。
一九八○年參加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開幕表演的舞蹈家們合影(左起:崔美善、張均、吳曉邦、姚珠珠、左哈拉、刀美蘭、張曼如、戴愛蓮、資華筠、賈作光、斯琴達爾哈、陳愛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