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長江日報》發了題為《武漢作家炮轟<泰囧>“賤下”、“炫富”》的報道,在《泰囧》票房頻破紀錄的時候,作家曉蘇的這一言論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僅微博中的相關議論就近10萬條。而近日來,人們對這一事件的討論也從單純地針對“曉蘇說”轉向了對“電影俗與雅”的思考。
曉蘇的“三俗說”在受到網友批駁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于“俗與雅”的思索,電影作為一門大眾藝術,其雅與俗的標準究竟何在?它是否應當承擔“雅”的社會責任?是否可以用“大俗”或“大雅”來判斷一部影片的價值?有媒體(《成都商報》)刊發評論稱:“《泰囧》就是一部賀歲喜劇片,極具娛樂精神,盡管不乏撓人胳肢窩的橋段,但確實帶給了觀眾不少笑聲。賀歲片就是賀歲片,讓觀眾在陀螺般生存狀態中,偶爾松弛一下神經,讓心靈得到片刻休憩,善莫大焉。《泰囧》不是教科書,不是百家講壇,不是新聞聯播,它并無責任承擔‘注重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素質與品位’的使命。”
《泰囧》引發人們關注,其中一大原因就在于它驚人的票房,而觀眾、專家、電影界人士對影片的各種解讀、寄望,其中也不乏其票房奇跡給人們帶來的振奮,因此,當曉蘇拋出“票房越高,問題越大”的言論后,人們也開始思考,影片的價值是否就等同于它的商業價值,對電影能否以票房論英雄。有媒體(《河南日報》)就分析道:“市場有晴雨表的作用,檢驗著文化藝術追求與世俗真實生活之間的距離。以電影為例,如果以平均票房為標準,越是低于平均票房的影片,就與世俗真實生活越遠,要么過于陽春白雪,要么下里巴人都上岸了,影片的文化藝術追求還在準備過河;越是高于平均票房的影片,一方面與世俗真實生活確實越近,另一方面也一定暗含著對人性的深度挖掘,有打動人心的人文情懷。所以,文化藝術不能不看市場,也不能只看市場,必須在當下與趨勢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