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中國書法藝術界的最高獎——蘭亭獎榮歸故里紹興,為了改變“當蘭亭獎成為新人新作展,最高獎的價值何在”的疑問,今年蘭亭獎選出當今中國書壇具有鮮明個人藝術風格、藝術語言和藝術理念、有著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實力派書法家,為書壇留下可以稱作“歷史的集合”的藝術文本,蘭亭“生變”,藝術獎順勢而出。
3月的紹興,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山陰道上“鵝池邊”,中國文聯和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性書法專業獎、中國書法藝術界的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此時開始征稿。
從征稿到評審結束,歷時9個月有余,至12月初評審完成,蘭亭已經成為2012年中國書法人生活中的關鍵詞。至今,前三屆蘭亭獎“周游”各地,而此次是蘭亭獎設立12年來首次落戶紹興,可謂“榮歸故里”。正如中國書協主席張海所言:“以蘭亭精神激勵自己的創作。”蘭亭歸故里,是書法界眾望所歸,亦是彰顯蘭亭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符號所蘊含的巨大價值與內涵的應有之義。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趙長青則認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文化,有中國文化的地方就有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之根,中國書法以蘭亭為祖,“蘭亭回家”——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在紹興舉辦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此次獎項的變化在于,一是將原設的藝術獎分為兩個部分:佳作獎與藝術獎。佳作獎以作者投稿作品為對象進行評獎,藝術獎擬由中國書協團體會員和中國書協篆、隸、楷、行、草、篆刻、刻字7個專業委員會各推薦一定數量的作者,作者年齡在50歲以上。與佳作獎以作品為評審對象不同,藝術獎是對優秀作者綜合素質、藝術業績的整體考察。不少媒體在蘭亭獎新聞公布時,都用了“生變”一詞來形容,“變”,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新設的藝術獎。前幾屆的蘭亭獎,給中國書法帶來的不僅有鮮花和掌聲,也有非議和輕慢——當蘭亭獎成為新人新作展,最高獎的價值何在?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為了評選出當今中國書壇具有鮮明個人藝術風格、藝術語言和藝術理念、有著重要學術研究價值的實力派書法家,為書壇留下可以稱作“歷史的集合”的藝術文本,蘭亭“生變”,更有分量的藝術獎順勢而出。
經過11月底至12月初的評審,中國書法蘭亭獎共評出藝術獎10人;佳作獎入展作品232件,一等獎5件、二等獎10件、三等獎13件;理論獎一等獎3篇、二等獎7篇、三等獎9篇。在萬眾矚目蘭亭獎的時刻,有人遙望明日,有人緬懷古人,有人看到蘭亭顯現時間的蒼茫。自蘭亭始,1600余年后的蘭亭獎,亦絕不是人們對書法熱愛之終。因為,那些瞬間,是通向中國書法一種理想化的生存與發展的境界。
這些瞬間,亦指向明年4月,蘭亭雅集1660周年。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將揭開面紗。
暮春之際,再會蘭亭,那將是“修禊事也”。
蘭亭獎設立12年來首次落戶紹興可謂“榮歸故里”。明年4月,時值蘭亭雅集1660周年,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將揭開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