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滴子》是一部容納了太多內容可能性的電影,僅從華語電影的經驗來看,這種可能的邊界至少可以觸到《古惑仔》《無間道》《投名狀》《十月圍城》《英雄》以及各種武俠片。在影片出片尾字幕的時候,我發現,編劇赫然有六七位之多,我不曉得這種集體創作的模式如何進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太多內容的可能,使得影片充斥著一種撕裂感。
這種撕裂感首先是來自于人物的面孔。清一色的新生代偶像演員參演,但每一個角色幾乎都沒有可供識別的性格,而且游離不定,這對商業片來說,是個極大的危險信號。所以,“血滴子”作為一個為朝廷效力的殺人組織,代表人物就有六個之多,當這六個人在一個叫武關鎮的地方遭遇另一伙人——狼人和他的“牧人幫”以及一群名目模糊、目光呆滯的群眾之后,我們大概只能感慨:人山人海。以日常生活經驗作為判斷依據,當我們對一個人物不熟悉的時候,就不會產生情感認同。所以,即使阮經天因為兄弟被殺而數次賣力地哭到一把鼻涕一把淚,充其量會為他的敬業感動,或許很多人跟我一樣,會聯想到《艋舺》中兄弟互相出賣的橋段。
如何在一部商業電影中完成群像處理,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導演需要有一定的取舍。一部影片的組織系統大體可以分為故事、人物、場景三大部分,通常情況下,三者只能取其二,如果都想要,只能每部分都有損傷?!堆巫印窡o疑就是一個受傷害的典型——沒有太多新意的故事+模糊化的面孔+炫技的大場面。
《血滴子》除掉那些人肉道具的干擾,影片可以提煉的一個關鍵詞是兄弟情,而且是多個層面的兄弟情。
在中國的敘事傳統中,似乎格外喜歡宣揚兄弟情誼,在四大名著中,除了脂粉氣的《紅樓夢》外,其他三部在今天看來都是“基情”四射(《紅樓夢》中是一種內隱式的基情),就連外國人都對中國超越的性觀念刮目相看。在《血滴子》中,這種兄弟情義就可以細分出幾個層次,“血滴子”內部是草根古惑仔式的義薄云天,而冷(阮經天)、都海(余文樂)、乾?。ㄎ恼拢┲g則是君臣的忠義禮數、冷與天狼(黃曉明)之間的兄弟情則是一種亦敵亦友的可以托付性命的惺惺相惜。結果呈現的是,前兩種兄弟關系沒有鋪墊,有拍續集之嫌,第三種關系中,天狼對冷說,“我一生都在等你”,這除了滿足觀眾的“基情”解讀之外,或許只能是莫名其妙。一部古裝商業片,一群選秀演員,還要裹挾如此多層面的情感訴求,實在是難為導演了。
影片的撕裂感還在于“血滴子”的雙重敘事功用,“血滴子”除了是一個殺人組織,同時也是一個殺人武器,這種武器的威力在影片的開場便得以展示,似乎讓人們看到了《變形金剛》的影子,“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是為冷兵器時期戰斗工具之極致,創于清雍正時期,專為清除異己之秘密武器……”作為武器的“血滴子”,它很容易讓人們聯想起武俠電影中的寶劍或是寶刀,武俠片的敘事邏輯基本上以占有寶物的人最終看透人世、放下欲望為最終的價值指向,而《血滴子》中的武器“血滴子”的功用止于視覺奇觀。編導又引入了西式的“洋炮”對付中式的“血滴子”,這種冷兵器和熱兵器的對抗編排在晚清題材的電影中屢見不鮮,比如《黃飛鴻》,我不知道編劇這樣設計的用意何在?可以從電影設定的情境做一推斷,冷(阮經天)、都海(余文樂)自小被選入宮中做乾隆的左膀右臂,后來漢人出身的冷被發配至“血滴子”組織,而都海留在了乾隆身邊(這一設置有著《無間道》式的宿命感),所以編導的意圖極有可能是想傳達出兩個從小長大但道路各不相同的兩兄弟的宿命?!稛o間道》經典之處在于所有的情節安排、情境鋪陳都圍繞著這兩個人的命運深扎下去,同時借用了佛家的“無間道”學說,使影片和人物有了哲學上的體悟。但《血滴子》囿于線索龐雜,即使有好的想法也會被淹沒殆盡。
之所以把《英雄》帶入到參照的序列中來,完全是因為電影結局的設定,《血滴子》中,天狼主動讓冷取下了自己的頭顱,借此讓乾隆停止屠殺,《英雄》中,殘劍和無名最后都主動放棄了生命,讓秦王統一中國。從意識形態上來說,二者是一致的,把人民的幸福寄托在一個集權統治者的身上,從現代意識上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倒退的價值觀。拋卻價值觀的這個復雜曖昧的話題不說,從影片的敘事角度來看,編劇顯然找不到更好的收尾辦法。如果以現在這個結局來看,電影講兄弟情是假,講家國恨是真。如此一來,之前所有的情感設定都要被消解掉,整部電影進入到了一個歷史反思的邏輯體系中去,所有人物的反抗到最后變成了意義上的虛無。電影作為一種反抗生活的方式,這樣的結局設定讓我們看到了反抗的無力,這自然會讓觀眾不爽。我們沒有理由要求一部電影拒絕反思,只是說,單純的訴求永遠是最有力量的,敘事上的撕裂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一定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