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在《記魯迅先生軼事》中曾說,魯迅早在北京時(1913年)開始留意搜輯一種漢碑圖案的拓本,“從前紀錄漢碑的書,注重文字,對于碑上雕刻的花紋,毫不注意。先生特別搜輯,已獲得數百種”。到了1935年5月,由于環境惡劣,身體衰弱,再加上佳品難得,魯迅對這件事心灰意冷起來。此時身在上海的他給遠在北京的臺靜農寫信說道:“收集畫像事,擬暫作一結束,因年來體力精力,大不如前,且終日勞勞,亦無整理付印之望,所以擬姑置之?!本驮谶@個時候,臺靜農回信說自己結識了幾位南陽朋友,可以代為收集南陽漢畫像拓片。魯迅立即請求代為收集,“倘能得一全份,極望”。
魯迅所收集并極望得到的漢碑圖案,即漢代人雕刻在摩崖、宮殿、廟闕、祠堂、墓室等建筑物上的裝飾性石刻壁畫,而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多有這方面的精品。
4000年前,位于豫西南的南陽是著名的“夏路”,為楚國與中原諸侯國交往的重要通道;2000年前,因誕生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又被稱為“帝鄉”。這里是浪漫的楚文化和理性的中原文化長期相遇、融合的所在。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狂放而熱烈,充滿神秘和浪漫色彩。作為楚國舊地,南陽漢畫像石中明顯地活躍著楚文化的遺傳因子。楚辭中上天入地、驅虎駕龍的奇幻意象,都可在南陽漢畫像石中找到注腳。楚國人拜日、崇火、尊鳳等信仰,促成了漢代人急進、好動的風尚。南陽漢畫像石成為以神性為本質的長江中下游楚文化,與以人性為本質的黃河中下游儒家文化的完美結合。魯迅曾將歷代藝術加以比較,他贊揚漢人“閎放”,“魄力究竟雄大”,“唯漢代藝術,博大沉雄”,這一特點在南陽漢畫像石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盡管早在東晉末年文獻中就已經出現了關于漢畫像石的記載,但作為今日中國漢畫像石之大端的南陽漢畫,直到上世紀20年代才開始被人發現和認識。繼魯迅先生的特別關注之后,郭沫若、翦伯贊、田漢、王朝聞、羅工柳、吳冠中等文化藝術大家對南陽漢畫像石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那古老淵深的文化內涵,靈動奔逸的藝術造型,“大之則彌于宇宙,細之則攝于毫厘”,“寓剛健于婀娜,行勁遒于婉媚”,令人拍案叫絕。南陽漢畫像石拓片則因其令人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被譽為“帝鄉之花”。
漢龍王(一)
漢龍王(二)
龍
應 龍
朱 雀
雀之靈
龍鳳圖騰都與南陽關系密切。比如漢劉向《新序·雜事第五》記:“葉公子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比~公好龍典故的發生地河南葉縣,漢時即屬南陽郡。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龍或古樸蒼茫,或飄逸靈動,或高貴神圣,與明清時定型、今天人們所熟知的龍大異其趣。
螺 祖
神 獸
日月同輝
嫦娥捧月
角 牴
這是一個遙遠而讓人敬畏的世界,天文星象、祥瑞升仙、伏羲女媧、祓除辟邪……自遠古以來,中國人形成了敬天、畏天的觀念,到了漢代,這些觀念與儒學結合,形成了“天人感應”的學說。它孕育了中國人關于天上、關于世界一級有關神世和人世的幾乎全部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