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錄制現場
新媒體、收視率、高片酬、電視劇產量等等有關話題,在近日召開的中國視協第五次代表大會上被代表們多次提及。而在小組討論會上,今年電視業新問題,有的甚至是緊迫的問題都成為熱議的話題,說實話、干實事是這次大會的一個側影。
新媒體的威脅步步緊逼
如果說去年的視頻網站在播出電視劇時還落后于電視臺一天至兩天,那么今年,電視劇已經在網絡和電視臺實現了同步播出。電視從業者已經感受到新媒體步步緊逼的腳步聲。中央電視臺主持人張泉靈談到,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紙媒市場,今年也面臨“破產潮”,著名的《法蘭克福評論報》已于11月申請破產,著名的財經媒體《金融時報》的德國版也停止印刷發行。正如紙媒面對數字化閱讀的挑戰一樣,電視也是如此。當手機網絡要邁向4G時代,傳輸已經不成為問題,看電視的方式也將越來越多元化,移動終端將影響節目提供商。
新媒體的非線性傳播帶來極強的互動性,移動終端又決定了其便攜性。中國視協顧問張曉愛認為,傳統媒體中老年觀眾多一點,新媒體年輕觀眾多一點,兩者在傳輸上的聯手也是非常必要的,不是傳統媒體才可以做電視,更多的渠道可以做電視。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提出,不能一味夸大新媒體的威脅,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是既競爭又合作關系。他說:“電視機在百姓家中一直放在神圣的位置上,客廳裝修也是以電視機為中心。做好內容和品牌,這是我們的強項。而且我相信,看電視劇也好、看球賽也好、看大型的直播也好,還是傾向于看電視,畢竟大屏幕帶來的享受還是不一樣的。當然,新媒體的互動性是我們傳統媒體缺少的。所以,我們與新媒體的關系是競爭與合作,我們可以給新媒體提供很多內容、品牌,我們自己也要加強互動,將來這個競合關系會越走越好。”
在面對快速發展的科技時代,每個電視人都要面對媒體業的挑戰。正如中國視協理事于丹所說:“我讀博士和早期從事教學的時候,總說,電視是個多么新的媒體,但在近十年中,我們已經把電視稱為傳統媒體了,因為網絡興起了。在傳媒界,這種更替速度之快,要求傳媒人的視野、研究的思維和我們自己行動能力都要急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