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近日發布,一度引發社會各界極大關注和億萬網民廣泛熱議。與此同時,由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社和山東省淄博市政府主辦的第三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于11月29日在蒲松齡故里淄博市淄川區揭曉,這個繼魯迅、茅盾文學獎之后于2004年經中宣部批準設立的又一國家級文學大獎的受關注程度顯然沒有富豪榜高,而在文學創作中,寫短篇小說還是寫長篇小說,不知何時也已經如關注創作本身還是關注作家財富一樣互換了位置。
創作不應只是講花哨故事
就敘事文學的發展來看,短篇小說歷來都站在前沿:五四新文學運動如此,十七年文學如此,新時期文學亦復如此。但這昔日里充滿先鋒性和開拓性、創作成果頗豐的中短篇小說,近年來在文學舞臺的表現不如長篇小說搶眼。正如中國小說學會會長雷達所說,僅從文學總格局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長篇小說作為“第一文體”較以前顯赫了許多,覆蓋面大了,在書籍出版、網絡傳播、大眾閱讀中,占去了很大份額;而中短篇小說似乎只能與文學期刊相依為命,主要在文學愛好者中傳看,其影響力無形中縮減了許多。
為了振興和繁榮短篇小說創作,第三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較之前兩屆明顯加大了評選的力度,組織者把2009年至2011年3年間的短篇小說作了認真梳理,挑選出已有好評的短篇小說參評,從中評出了韓少功的《怒目金剛》、遲子建的《解凍》等8篇獲獎作品。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掖平說,當很多小說以講一個花哨、先鋒、時尚的故事為目的時,有些作家忽略了揭露黑暗、恪守真善美的情感立場。難得的是,此次獲獎的短篇小說都蘊含一定的深意。
“獲獎小說給人琳瑯滿目之感,但是作家還需在創作中繼續錘煉深厚的人民性、犀利的批判性、無比瑰麗絢爛的想象力、善于刻畫人物點化萬物的藝術手腕。”雷達說。
寫短篇小說越來越難?
曾憑《你在高原》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張煒說自己很懷念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那時候幾乎所有中國最活躍的作家都寫出了優秀的短篇小說,作家在語言方面、講故事方面,都是生機勃勃、強勁有力的。”
此次獲獎作家中年齡最大的韓少功也是從20世紀80年代走過來的,他一直堅持創作短篇小說,但他感覺短篇小說越寫越難寫。“讀者和小說的距離也越來越遠,這從文學讀物的銷售量就可以看出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韓少功認為,一方面是因為作者沒寫好,沒人讀;另一方面則是讀者的責任。“全媒體時代的許多年輕讀者沒有受過文學鑒賞訓練,如何從文學中獲得樂趣?我們小時候逃學常是為了讀小說,而現在,我在大學做過調查,中文系研究生看完小說《紅樓夢》的都為數不多,閱讀對他們來說是負擔而不是一種樂趣。”韓少功說,“作家可能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讓文學作品引起讀者的興趣。”
曾憑《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遲子建說自己特別喜歡寫短篇小說,因為短篇小說難寫。對于當前短篇小說創作不景氣的原因,遲子建認為,很多優秀作家越來越不把精力放在短篇小說的創作上,而這又是因為短篇小說生存的土壤不太好。“報紙上刊發散文比較多,名家也喜歡寫散文,短篇小說不能直接進入出版流程,只能在刊物上生存,但幾乎所有文學刊物都在走下坡路,短篇小說賴以生存的空間日漸狹小,《小說選刊》也更喜歡刊發中篇小說。”
從短篇小說開始寫作
“曾有媒體報道,現在每年無法出版的長篇小說達到6000部到8000部,現在的文學創作更自由了,可以在網上隨意發表,也出現很多年輕作家,最近唐家三少成為‘2012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網絡作家首富,年收入以千萬元計。這一切使小說創作看起來似乎進入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但其實挑戰還是很大的。”韓少功說。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認為,目前長篇小說的質量堪憂,問題的根源則是這些作家沒有創作短篇小說的經歷,或者短篇小說還寫不好就在創作長篇小說。“寫短篇小說對寫作技巧要求很高,對文學的精神、感覺要求很高,如果寫的不好讀幾句話就能看出來。”張陵說。
“讀者閱讀有兩種需要:消費的需要,打發時間;另一種需要作品填補精神空白。長篇小說走向消費需要,短篇小說走向精神需要。”青島市作協副主席楊志軍說,“無論長短篇小說,都面臨重新開掘表達空間的問題,新時期文學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表達了一個民族積壓已久的焦灼和迷茫、掙扎,這在當時需要精神突圍,短篇小說承擔了這個任務,現在我們的民族依然存在困惑、焦灼,短篇小說應該承擔弘揚精神信仰、民族精神的努力。我們現在最缺少、最需要的就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很多長篇小說放棄了這種表達,而短篇小說還沒有放棄,還有空間讓我們去表達和探索。”
在傳統出版因追求市場效益而“不待見”短篇小說的當下,短篇小說這一文學形式,與手機等新媒體卻是存在契合點的,將都市人“零碎時間”轉換成“閱讀時間”的手機小說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但即使閱讀終端會發生巨變,短篇小說的創作精神不能變。著名作家劉慶邦將短篇小說的精神概括為五個方面:對純粹的文學藝術不懈追求的精神;與市場化、商品化對抗的永不妥協的精神;耐心、在細部精雕細刻的精神;講究語言韻味的精神;知難而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