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亂世買黃金,盛世藏古董”之說。如今,收藏被認為是繼股票、房地產之后中國最火的投資方式。不管是商賈大款,還是升斗百姓,無不希望能從中分一杯羹。而在浙江省寧波市,卻有這么一個人,他的收藏目的與別人不盡相同,他的收藏品不是青銅、瓷器、雜項,而是明清、民國年代的竹編。十多年的跋涉,他已將上千件不同年代的竹編竹器精品收入囊中。在收藏過程中,他一次次地體味到了時間的震撼,體味到了歷史的美感,體味到文化的多元。
他就是金再軍。
金再軍近照
擔籃
帽盒
緣 起
金再軍在收藏竹編竹器之前,喜歡人文攝影,業余時間總在江南古民居和老房子里流連忘返。拍攝過程中,看到老房子里有那些越來越老舊的竹編用具,心里便無限惋惜。他敏銳地意識到,在工業化進程越來越加速的今天,這些承載著農耕文化、風土人情、婚嫁習俗、手工技藝的物件若不及時搶救保護,就會消失殆盡,以后,我們的子孫后代就再也見不到它們了。于是,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趁現在東西還在,把它們收集起來,一代代傳承下去。
想法決定行動。2000年的春天,金再軍擁有了第一件竹編藏品,一只民國時期的提籃。
這只提籃是金再軍在嵊州收購來的。那天他在一位農戶家拍照時,無意中看到角落里放著一只提籃。此籃用很細的竹絲編織而成,精密而結實,它不同于一般的籃子,上面還有籃蓋。這只籃看起來貌不驚人,金再軍卻一眼就喜歡上了。
主人是個樸實的老農民,他告訴金再軍,這籃子是祖上傳下來的,雖然家里以前派過很多用場,但隨著家里盛物的物件越來越多,現在倒用不著了。見金再軍如此喜歡,他便很爽快地把籃子賣給了金再軍。
回到家里,金再軍找來柔布,細心地把提籃抹干凈,拂去塵埃的提籃泛著幽遠的光澤,讓他越看越愛。
有了這次經歷,金再軍收藏竹器的興趣更濃厚了。
后來,他只要有時間,就駕車出門“淘寶”,福建、安徽、江蘇、上海和杭州、紹興、嵊州、東陽、義烏、金華、慈溪、溫州以及寧波等地,都留下他尋覓的腳步。每次只要看到竹做的物件,他都會想方設法買來。明代的、清代的、民國的,他的寶貝越來越豐富,各地的風格也都齊聚到他這里。
有一次,金再軍到義烏出差,辦好事就到古玩市場去逛。在那些店里,他很驚訝地發現,每家店居然都有竹胎漆器賣,一打聽,有人告訴他,這些竹胎漆器一直由專人來收購,只是不知什么原因,那個收購的人半年沒有來了,所以他還能見到這些東西。金再軍大喜過望,花了整整一天時間,把那個市場里看得上眼的竹胎漆器全買了下來,竟然有四五十件之多,他足足租了三輛面包車,才把這些竹胎漆器拉回寧波。
那是他收藏史上,一次性收購竹器最多的一回。
金再軍告訴記者,一次在朋友的陪同下前往方橋“淘寶”,遇上了一只精美絕倫的方橋籃。此籃的編織工藝非一個“美”字可以形容,從籃身到籃蓋到籃環到籃環上的雕刻,每一個細節無不精雕細琢,更讓人驚訝的是,那籃環上居然還有一個機關鎖,沒找到竅門的人,根本找不到鎖孔,極致的工藝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折服。金再軍暗自下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將這只方橋籃買走。
當時收藏該方橋籃的藏家態度堅決,對金再軍說:“給你看一下,但是不賣。”于是金再軍便開始與藏家周旋,從中午到晚上不斷地游說藏家,最后,干脆賴在藏家家中不肯走了。
“我當時跟他說,像他這樣藏在家里只能獨自欣賞,多么可惜啊,我把這只方橋籃收走,以后開博物館時可以給大家觀賞。”最后,藏家終于被金再軍的真情打動,將這只方橋籃轉手給了金再軍。
竹編是一門很深的文化,考古發掘,從戰國時期便有竹編出土,各代不斷豐富發展,到清代中后期達到頂峰。尤其以四川、湖南、浙江、江西、廣東為主。金再軍的收藏主要是側重江南一帶的竹編。為了掌握更多的竹器收藏知識,金再軍到處拜師求教,像嵊州市工藝竹編廠廠長劉長泉、寧波市工藝竹編廠廠長馬喜友、浙江省竹編文化傳承人葉良康等人,都成為他的良師益友。